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发挥特大型央企的办学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7月,中国中铁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共同主办,中铁五局承办,中铁国资贵州铁路技师学院协办的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现场)


  2019年,中国中铁将包括5所技工院校、1所干部培训中心在内的职教培训机构交由全资子公司中铁国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国资”)集中统一管理,后者成为唯一以职教培训为主业的央企二级子公司。2021年7月,中国中铁获批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单位。2022年4月,中国中铁组建涵盖所有二级企业及所属院校的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首次制定了职业教育五年规划,开创了中央企业组建产教融合集团的先河,提出了将所属院校打造成为“一基地三平台”即项目关键管控与关键作业人员培养输出基地、项目关键管控及关键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分包队伍关键管控人员的规范作业培训平台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中铁国资贯彻落实中国中铁“要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为项目一线培养、输送优秀人才”总体战略部署,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为契机,锚定打造“一基地三平台”目标,探索构建企业、行业、产业、专业、就业、职业“六业”联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扩大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在强化思政引领、优化办学布局、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培养出了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王足刚,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首届央企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白芝勇,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中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一、强思政

  中铁国资及所属技工院校坚持党建引领创特色,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深化“一党委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成功孕育了中铁国资“先锋·新资态”、中铁干部管理培训中心“育智·宏图”、兰州铁路技师学院“兰·立方”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创建了具有中铁特色的现代技工院校制度。

(2024年9月,中铁国资2024年教师节表彰座谈会在雄安新区召开)


  中铁国资及所属技工院校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开辟思政教育新路径,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编印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读本》,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开创了汇集时代特征、中铁精神与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建设新路径。

  中铁国资及所属技工院校健全教师选拔培养制度,着力培养高素质“四有”好老师,建立集体备课、示范课堂、教学竞赛、科学研究“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师日常培育机制,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赛训课三融合、齐备课手拉手、教学研赶上游”的良好局面。

  根据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贵州铁路技师学院教师谭健和山海关铁路技师学院教师庞明皓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二、优布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设立的院校发展与专业建设专业委员会,指导所属技工院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中铁国资兰州铁路技师学院刘磊——国家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正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铁路工程建设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行业,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铁国资旗下各院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最早的山海关铁路技师学院成立于1951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在河北省2024年度办学质量评估中获评“A”级。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中国中铁主业发展密切相关,设有高速铁路、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道桥与桥梁工程技术、铁路四电、盾构技术等80多个专业,其中入选人社部工学一体化改革试点专业15个,专注于培养“两铁一路”运营、施工、勘察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内的技术技能人才。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兰州铁路技师学院、贵州铁路技师学院、山海关铁路技师学院多次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获批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郑州铁路技师学院2023年成为首批通过河南省“达标工程”验收的技工类院校,与中铁高新工业旗下中铁装备合作将承办第三届国赛盾构技术赛项。2024年贵州铁路技师学院新建1个刘玉峰接触网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技工院校共有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中铁国资旗下各院校聚焦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升级,重点围绕节能低碳技术、绿色施工等中国中铁“第二曲线”新兴业务,对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优化与调整。

  院校构建了项目“四类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2023年选派优秀教师送教上高原铁路,其中贵州铁路技师学院提供了凿岩台车操作工等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训服务。

  为服务国家和中国中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需要,中铁国资所属中铁干部管理培训中心成功申报获批成为人社部评选的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24年创造性承办人社部“智能建造及装配式桥梁施工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此外,兰州铁路技师学院获批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优化布局的又一关键领域。中铁国资紧跟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数智融合关键技术的创新服务,持续健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加入新能源智能网联客车行业等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11月分别与上汽集团、宇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的布局力度,与航天时代飞鹏集团共建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兰州铁路技师学院加入了全国人工智能行业等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稳就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鼓励大型企业制定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健全产业工人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显著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导致一些行业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

(2024年1月12日,由国家铁路局主办,中国中铁承办,中铁国资及郑州铁路技师学院、中铁七局协办的新时代铁路建设产业工人安全技能培训示范班在郑州开班)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对于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铁国资及其下辖的技工院校始终秉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精心构建“稳就业”的良好生态,不断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设立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创业专业委员会负责统筹相关工作。2024年末,其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2.5万人,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年度招生规模达1.2万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显示出技工教育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

  在“稳就业”工作中,中铁国资重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该公司积极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推动就业工作,技工院校组建了2个产业学院,并通过合作办学、订单班、学徒制等多种模式,使校企合作培养比例高达67%,合作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比例也达到了86%。同时,其所属职业(技工)院校强化前置就业指导,将就业创业课程与职业规划教育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积极推进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走进校园,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就业的全景式指导体系,支持毕业生多渠道、新业态就业。

  除了促进在校生就业,中铁国资更是以农民工群体为工作重心,不断探索和拓宽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升服务就业的综合能力。

  2024年,该公司技工院校承办国家铁路局新时代铁路建设产业工人安全技能培训系列示范班,目前培训总规模已达2000多人次。落实国家“新八级工”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拓宽技能等级评价工种范围,广泛开展产业工人岗前培训、技能研修、继续教育等活动,有力服务人人持证上岗,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等要求相适应。

  以贵州为例,在贵州省人社厅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中铁国资所属贵州铁路技师学院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以铁路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和钢筋工两个关键工种为授课内容,从农民工中招收有就业意愿和符合条件的学员参加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这些学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铁路局颁发的安全培训结业证明,并直接奔赴黄百铁路的工作岗位。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点赞(191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