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的数智强企·2025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中心、中企报数字经济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湖产业创新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资深总监王建明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分享。


  以下为分享内容:

  大家好!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报》集团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与各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话题。今天我将围绕“新技术赋能供应链业务”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在支持企业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往往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难以覆盖供应链上下游的长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次,信息孤岛、数据碎片化、信任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升。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性成为新的关注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对实时响应和灵活调整的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新技术的应用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和应用场景。与此同时,作为一家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己任的银行,民生银行始终致力于通过供应链金融践行普惠金融的使命。特别是在服务民营企业的战略图景中,民生银行聚焦“头部民企拓围、中小模式上量、小微标准扩面”三大方向,持续升级“1+3+N”服务体系:为战略民企定制综合化服务方案,锁定供应链、科技、外贸三大特色客群,通过场景化产品触达海量中小微企业。

  民生银行供应链产品已形成涵盖“供、产、销”,覆盖核心企业强增信、脱核供应链、小微泛供应链等的“民生E链”产品谱系,致力于打造便利化、差异化、智能化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结算、融资、供应链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二、为更好地服务供应链场景客群,民生银行构建了企业级信贷风控体系,形成“1+2+4+N”的完整架构:即搭建1个统一风控渠道系统,实现2大信贷场景,沉淀4类风控中台,形成N项基础产品,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能力。通过能力的集成与整合,民生银行能够快速响应供应链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业务的敏捷交付与高效拓展。

  针对供应链金融链条客户众多、分布广泛的特性,民生银行创新研发了“鸿雁平台”。该平台以对公风险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了对接、识别、嵌入场景的能力,形成了“标准化定义+场景化适配”的风险服务能力。通过这一平台,民生银行能够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以及不同交易结构的供应链客群,提供全流程风险服务,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

  例如,在贷前尽调环节,平台支持行内外数据模块的配置化获取,客户经理可通过5G远程音视频技术上传音视频材料,替代传统的现场尽调工作,并结合贷前尽调模板配置能力,自动生成贷前尽调报告,极大提升了效率。

  在贷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依托企业级信贷风控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合同制作、面签核保、资料准备、放款审批、合同用印、资金出账到资料归档等7大业务环节进行全面优化。通过数据驱动、流程重塑、集中运营服务模式搭建以及自动化、智能化能力的提升,民生银行实现了贷中管理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自动化、运营集中化和合同一体化,显著提升了放款质效,赋能一线业务发展,增强了全行的效益及行业竞争力。

  具体而言,民生银行通过AI+OCR+规则引擎技术,重塑金融信贷流程。多模态识别引擎实现了贸易合同的高效识别,单份贸易合同的人工审查时间从8分钟压缩至1分钟,识别正确率接近100%。大模型智能辅助审查的准确率达到90%,信贷合同的结构化解析时间从平均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效率提升了5倍。同时,智能风控模型能够穿透识别篡改风险及数据逻辑矛盾,通过全维校验影像真伪与数据一致性交叉验证,实现了信贷审查审批的全链数字化闭环,效率与合规性双双跃升。

  在贷后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以法人客户为中心,以大数据和模型为依托,建立了“双支柱”贷后管理模式。通过结合信贷业务风险研判标准,民生银行开展差异化贷后管理工作,实现了贷后管理质量与效果的双提升。同时,民生银行重塑贷后管理功能体系,通过风险触发式贷后管理、风险专业研判前置以及数智化风险监测,显著提升了中小业务的贷后风险监测能力。

  针对供应链业务的核心企业担保强弱及还款模式差异,民生银行将其分为三种管理模式,并形成差异化的核心企业和链上客户的任务生成规则以及贷后检查报告模板拼接逻辑。此外,民生银行搭建了统一信号平台,支撑供应链产品特色信号管理,结合供应链产品看板,形成了供应链业务的贷后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了贷后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在数据应用层面,民生银行将业务风险模型进行抽象和标准化,形成了全流程智能风控模型基座,构建了智慧化信用体系,实现策略、产品和渠道的灵活应用。同时,民生银行建立了对公风险决策服务体系,支持全行对公条线客户、产品、风控等端到端业务场景的决策服务。通过提供特征、规则、策略的灵活布控、快速上线、毫秒级实时计算和自动化决策能力,民生银行实现了统一部署、管理、监控的底线规则,进一步提升了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

  在运营作业方面,民生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实现了总行级集中运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搭建了科技、数据、业务融合联动的智能化运营平台。通过沉淀自动校验模型、关联关系模型、信贷客户画像、可视化印章、合同智能比对等5方面能力域、12项基础能力,民生银行形成了并沉淀了数字化运行监控机制,实现了供应链产品集中运营业务的创新升级,拓展了平台的承接能力及管理水平。此外,民生银行以客户全旅程营销为核心,以客群分层分类经营为导向,通过打造数字化工具(包括客户洞察分析工具、客户旅程管理工具、产品驾驶舱工具、客户数字化营销体系等),实现了高质量获客及存量客户分层经营,显著提升了客户体验,赋能业务发展。

  三、在实践中,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成功落地了多个新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的项目。以H集团为例,通过我行平台与H集团对接共建,实现整合金融资源的开放银行平台与整合行业资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共建创新的平台化产融结合生态圈。目前已实现上下游的多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

  四、展望未来,民生银行将以“数字金融”为契机,跨界融合重塑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供应链业务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小微客群:

  1.智能化: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渗透到供应链金融的各个环节,推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生态化:将营销、产品、风险向“场景视角”转变,提供适配产业生态的“一体化”金融、非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3.普惠化: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供应链金融将更加普惠,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

  各位同仁,供应链金融是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而新技术则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引擎。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更需要以数智化赋能供应链业务,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民生银行将继续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新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场景,为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实体经济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数智化赋能供应链,以供应链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谢谢大家!


审核:张杰 李祝义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29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