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冀龙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多数AI仍困在“能思考、难行动”的认知牢笼中。在这一技术演进的临界点上,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道创宇”)创新性地推出“手脑协同”AI智能体产品爱派(AiPy),以任务规划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能力,正在工业制造、企业办公及网络安全三大领域掀起效率革命。

  与传统A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Py构建了“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智能闭环,重新定义了AI工具的应用场景,使其真正突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近日,知道创宇联合创始人兼CTO杨冀龙对《中国企业报》深入解析了AiPy的技术逻辑与战略价值。在他看来,这种“手脑协同”的智能范式,或将开启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新纪元。

  《中国企业报》:知道创宇最新推出的AiPy被定义为“手脑协同”AI智能体,其与传统AI工具有何本质区别?

  杨冀龙:AiPy源于公司算法团队对自动化工具的探索。面对业务复杂度提升与降本增效需求,团队启动内部项目,旨在开发智能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其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传统AI“有脑无手”的问题。传统大模型虽能提供建议,但无法实际操作设备或软件。比如,它可以生成一份出行方案,但数据可能有偏差,仍需人工修正。而AiPy不仅能规划任务,还能自主编写程序、运行验证,并根据结果优化策略,形成“自我进化”的闭环。

  简单来说,AiPy是一个“实干型AI”——它不仅会“想”,还会“做”,并能对任务结果负责。

  《中国企业报》:能否举例说明AiPy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效果?

  杨冀龙:在企业人事管理中,AiPy能快速从数百份简历中筛选出企业所需的AI专业人才;在3D建模时,AiPy仅需三分钟就能完成希腊神庙建模并配置材质与灯光;金融场景下,AiPy可自动完成银行账户登录、产品分析,自动抓取与分析内网财务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等操作;工业控制领域,AiPy能精准控制车床加工,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并在安全测试中自主查找设备漏洞;网络攻防方面,AiPy在模拟攻击西门子设备漏洞库时,通过160轮程序迭代触发保险丝熔断;此外,AiPy还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绘图,甚至通过自动化操作完成游戏任务。这些成果均证明AiPy已具备“从认知到操作”的实干能力。

  《中国企业报》:相比市面上的自动化工具,AiPy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里?

  杨冀龙: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AiPy具有四大核心优势。

  首先,AiPy具备实体操作能力,可直接控制工业设备、分析内网数据,突破传统AI的功能边界;其次,AiPy支持多模型协同工作,用户可根据需求配置不同大模型,还能指定学习特定领域知识,实现灵活适配;第三,相比模板化的工作流工具,AiPy不受固定场景限制,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第四,与普通编程工具不同,AiPy不仅生成代码,还负责程序运行和结果优化,真正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中国企业报》:工业、金融等领域对数据安全极为敏感,AiPy如何保障其安全性?

  杨冀龙:我们坚持“数据不出域”原则。在数据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AiPy支持本地运行和私有化部署,数据全程在内网流转,可直接对接企业内部模型与生产系统,既能完成数据分析任务,又能确保数据安全可控。例如在银行场景中,它能直接对接内部系统生成财报,但数据全程不经过外部服务器,从架构上杜绝泄露风险。

 《中国企业报》:AiPy在网络安全领域有何独特应用?未来将如何演进?

  杨冀龙: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资深企业,知道创宇将AiPy与安全业务深度结合。一方面,利用其数据分析能力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快速识别并处置安全威胁;另一方面,通过模拟攻击进行安全测试,帮助企业发现和修复漏洞。同时,公司推出的大模型围栏产品和企业AI应用中台,分别从内容安全和行为管理角度,为企业使用大模型提供安全保障。

  AiPy未来将计划实行“四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聚焦办公场景,实现文档处理和数据可视化自动化;第二步,拓展内网资源访问,整合企业设计、财务等系统,优化业务流程;第三步,深入工业生产,通过本地部署实现设备精准控制,满足企业定制化生产需求;第四步,在技术深化上,将进一步提升办公软件兼容性和工业设备适配性,强化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力支持。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以AiPy为代表的“手脑协同”AI将如何改变人机协作模式?

  杨冀龙:AiPy的推出标志着AI从信息支持向实际操作的重大转变。它不仅为各行业提供了高效智能解决方案,更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的本质——真正的智能应具备目标导向的自主优化能力。未来,人类只需定义目标,AI将自主完成规划、实施和优化。就像游戏领域,AiPy已能通过自动化操作通关复杂任务,这种能力迁移到工业场景,将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
审核:徐倩倩 徐金挺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704)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