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学子陈凌俐的新加坡研学手记

  近日,作为徐州医科大学的一名学生,我凭借优异表现斩获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暑期境外学习奖学金,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启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跨文化温度的研学之旅。在这座融合科技锋芒与人文底蕴的校园里,我以青年视角捕捉知识碰撞的火花,在跨文化交流中构建更立体的世界认知,为青春注入了国际化的成长力量。

  课堂内外的“知识碰撞”,是此次研学最鲜活的注脚。南洋理工大学独特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课程以小组讨论为核心,鼓励我们带着问题探究、结合实践思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多元视角的碰撞”,我深切感受到,从医疗技术创新案例分析到跨学科协作方案设计,每节课都是一场思维的交锋,也让我学会跳出单一专业框架思考问题。而在材料科学特色实验室的体验,则让我近距离触摸到科研的脉搏——先进的纳米材料制备设备、正在研发的生物医用材料样本,不仅展现了前沿技术的魅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立足实际需求”,坚定了深耕医学专业领域的决心。

  研学的意义,远不止于校园内的知识汲取。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特质,为我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在科技园区,我见证了新加坡如何以精准规划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现代化的科研设施与高效的创新生态让我对“科技赋能社会”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在鱼尾狮公园、甘榜格南等人文景观,马来风情、中华韵味与西方元素和谐共生,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鸣。“行走在这座城市,既能看到科技的速度,也能触摸到人文的温度”,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尊重差异、寻求共识,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对话。

  研学归来,成长已然发生。此次南洋之行,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我深刻意识到,“知识不止于书本,更在于与世界的连接”,青年学子唯有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准定位。作为医科学子,我也暗下决心,未来将带着此次研学收获的国际视野,深耕医学领域,在专注专业精进的同时,积极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以青年力量推动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让青春在连接知识与世界的实践中绽放光彩。(署名:徐州医科大学 陈凌俐)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53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