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关键之年。双流以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为契机,围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构建园区企业服务体系,以“立园满园”行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为成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双流的力量。

图:航空制造飞机收购
四川成都双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双流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1696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航空制造与维修、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246亿元,占比73.5%,在今年8月揭晓的“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双流经开区位列百强榜单第18位,较2024年晋升3位,其主要经济指标也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省级开发区前列。
技术领先+全球化布局:确立电子信息优势地位
双流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5月,经过33年的发展历程,以特色立园,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工业基础。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3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技术升级投资居成都市前列。2024年,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3.2%;2025年1—9月实现产值748.3亿元。
据了解,双流经开区聚焦“芯屏端网”等细分领域,基本形成芯片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培育成都新易盛等电子信息规上企业69家、成都市电子信息链主企业3家(成都新易盛、成都京东方、嘉纳海威)。
光电产业链优势突出。双流经开区依托空港聚光光电产业园,聚焦微纳光学工艺,建成“中试 + 检测”技术平台,聚集新易盛、嘉纳海威、海威华芯等一批优质企业,形成从光芯片、光模块到光器件的 完整产业链。

图:新易盛电子信息
成立于2008年的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502)是经开区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技术领先+全球化布局构筑护城河优势,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05亿元,同比增长221.70%;实现净利润63.27亿元,同比增长284.37%。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受益于人工智能算力投资的发展,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作为中国光模块及子系统全方位定制化产品和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全部产品均为自主开发,产品品类超过3000种。
新易盛作为全球光模块行业龙头,其高端产品(800G/1.6T)占比超50%,核心产品包括800G、400G、200G、100G、40G、25G、10G等速率光模块及光组件,其中高速率光模块涵盖QSFP-DD、OSFP、QSFP28、CFP2等主流类型,光组件涵盖Box、COB、TO-Can等封装。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数据宽带、电信通讯、FTTx、云计算、安防监控和智能电网等多个行业领域,客户包括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光迅科技、迈普通信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拥有遍布全球的300多家客户,包括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和渠道分销商等。
液晶显示产业生态逐渐完善。以京东方为核心,在玻璃基板、偏光片等方面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配套,聚集了仁宝、纬创、华体照明、千嘉科技等一批优质上下游企业,在笔记本电脑终端、智慧路灯、智能燃气表等领域具备一定优势。
作为显示屏龙头企业的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专注于新型显示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是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和制造最大至150英寸全系列半导体显示产品的全球领先企业,主要提供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及车载、穿戴、工控、医疗、拼接(DID)及其他创新应用产品的显示器件,目前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显示屏来自京东方。
航空产业链:携手空客中国商飞全球行业巨头
依托双流国际机场的枢纽地位,围绕航空制造、运营、服务等,持续完善航空产业链。近年来, 中国商飞、空客等全球行业巨头纷纷在双流布局重大项目,形成互补共赢的产业格局。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聚焦C919运营支持和产业链延伸,其成都维修基地是上海之外首个深度维修项目;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实现飞机机身拆解回收利用率超90%,成为欧洲外唯一项目。这些链主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构建了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同时,双流区出台《推动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航空运营、制造维修、物流等关键领域给予专项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吸引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链企业快速聚集、高速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已拥有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等规上企业13家,具备飞机大修、发动机大修、部附件维修等维修能力。2024年实现产值92.8亿元、同比增长54.2%;2025年1—9月实现产值100.7亿元、同比增长45%。
今年10月30日,在成都双流举行了第七届中小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家民航局、各地区管理局、全国各机场集团、航空公司、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500余名代表参会,一批航空产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金额超20亿元,进一步为双流航空产业链的强链补链注入新的动能。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际”)成立于1999年,前身为四川斯奈克玛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FM国际公司(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和美国GE集团共同成立)共同出资成立,是国内第一家致力于CFM56发动机维修的企业,也是中国唯一的CFM56系列发动机原始制造商授权修理厂,拥有OEM厂家的鼎力配套技术支持,可提供包括CFM56系列、LEAP系列发动机的在翼支持、修理、大修和以及工程技术咨询、发动机管理、工具以及航材支援和发动机租赁等服务。
四川国际维修基地位于成都双流综合保税区内,占地110余亩,于2018年3月正式投用,可为来自全球的航空公司提供保税维修服务。新厂区拥有发动机分解和装配生产线,全面清洗和无损探测线,特种零部件修理车间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试车台,具备全部CFM56系列发动机的试车能力;还具备了LEAP发动机基本维修能力,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承接LEAP-1C维修业务的企业。
得益于双流自贸试验区创新的“零部件便捷出区”等保税监管模式,使发动机保税维修成本降低2%—5%,今年年1-7月,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实现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58.48%,全年将为冲刺80亿元年产值目标。
生物医药实现稳健发展
近年来,双流经开区围绕中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聚集恩威制药、欧赛医疗等规上企业24家。2024年实现工业产值27.2亿元,2025年1—9月实现产值23.8亿元。在核医药方面,依托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建设同位素医药特色园区“同医谷”,成为核技术应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之一。
作为生物医药重点企业的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以从事中医药制造业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998年,公司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GMP认证检查(在国内制药企业中率先通过GMP认证),并取得国家药监局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张药品GMP证书(证书编号:A0001),也是四川省第一家获得GMP认证的制药企业。2007年,康弘药业集团通过股权重组,将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此时已独立运营多年)正式纳入集团体系。
“龙头带动 + 配套集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据双流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主要用好成渝协同与成本优势。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重要承载地,经开区依托京东方、新易盛等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本地配套可降低龙头企业物流成本 10%-15%,同时享受四川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专项政策支持,形成“龙头带动 + 配套集聚”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加强技术平台衍生合作。经开区已建成“中试+检测”光电子技术平台,引进的高端材料、设备企业可共享该平台开展技术验证,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同时,依托空港区位优势,引进的智能终端、光模块企业可快速对接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资源,降低出海成本。
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方面,围绕“维修 + 制造”延链补链。经开区已具备飞机大修、发动机大修(四川国际)、飞机循环利用(空客项目)等核心能力,下一步,聚焦引进高温合金、航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企业,以及发动机叶片、起落架部件、航电系统核心组件等零部件制造企业。同时,积极扩大国际合作机会。空客欧洲外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落户双流,为经开区引入国际航材标准、技术资源提供了窗口。引进的航材交易、再制造企业可借助空客的全球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形成本地配套+国际输出产业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注重挖掘细分领域高增长机会。其中,中药领域引进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支撑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化学药与器械领域引进高端原料药及中间体、医疗器械核心部件企业,降低化学药企业的外购成本,提升高端医疗器械本地化配套率。核医药领域引进同位素生产设备、放射性药物研发与生产配套企业,完善核医药产业链。
同时,构建AI+智慧医疗示范基地。积极整合资源,精准化产业要素供给。依托成都芯谷研创城,整合成都芯谷企业创新资源,打造智慧医疗集成创新生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应用中心与本土医疗机构联合打造“AI+医疗”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智慧医疗产业化进程。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