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公益浪潮中,慈善已不再是简单的代际接棒,而是理念与模式的双重进化,自带时代锋芒。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与副主席杨政龙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缩影:父亲杨受成以逾五十载的深耕,始终重视长者关怀与教育支持;儿子杨政龙则凭借青年视角,为公益引入长效思维,为传统慈善装上“新引擎”。父子两代人的接力,恰好与中国公益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同频共振。


  荣誉与传承:父与子的公益对话

  【导读一】在“2025中国公益时刻”主题活动上,杨受成和杨政龙分别被授予“慈善事业引领者”及“慈善新锐”称号。参与活动的众多媒体追问,作为代际传承人,获奖人此时有哪些感想?是总结过去多一点,还是展望未来多一点?

  近期,杨受成与杨政龙在“2025中国公益时刻”会议上分别获颁“慈善事业引领者”和“慈善新锐”称号。杨受成坦言,这个称号是对他跨越五十余载公益历程的肯定与总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杨受成便把精力倾注于养老与教育领域,逐步构筑起“普惠民生、培育未来”的公益全景,用实际行动写下企业家应有的社会担当与人情温度。

  杨受成笃信“行有余力,就得回馈”,他将慈善重心留给特困与临终长者,为他们铺就一条身心皆得抚慰的关怀之路。自1976年创立“南九龙狮子会”之后,杨受成又先后设立“英皇慈善基金”和“杨受成慈善基金”,在内地及香港资助兴建共十家关爱老年中心及一家儿童福利院,为基层弱势群体提供超过3000张床位,切实践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民生愿景。


  相较于父亲立足于历史积淀的回顾,荣获“慈善新锐”称号的杨政龙,则展现出更多面向未来的前瞻视野。他强调,新生代不仅要传承公益精神,更应借助科技与跨界合作,推进慈善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他积极搭建青年交流的新平台,通过“百万青年看祖国”交流计划、“民青局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等项目,促使港澳与内地青年的互动融合,引导年轻一代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能量。杨政龙认为,现代慈善不应局限于单向援助,而应致力于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形成历久弥新的公益生态。

 半世纪慈善路的公益初心

  【导读二】杨受成主席自1970年代开展公益事业,迄今已超过五十年。五十多年来,社会大局、人文环境、发展形势,以及人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念等等,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对杨主席及其开展的慈善事业,曾经是否造成过战略上的迷茫或执行上的困惑?面临着一个大变动的社会,要想保持公益初心,他们有没有不为人知的难处?

  杨受成的公益之路,始于父辈的桑梓情怀,传承至子辈的创新探索,展现出慈善精神在三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他们以行动证明:慈善不仅是项目的延续,更是仁爱之心与社会责任的代代相承。

  杨受成回忆道,早年在内地筹建首家老年服务中心时,社会对善终服务的认知尚浅,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推动观念进步与执行深化。面对当今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民生需求的深刻变迁,公众对养老与善终服务提出更高期待,如何与时俱进回应这些需求,成为公益践行者必须应对的课题。然而杨受成始终坚信,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公益初心不可动摇——真正的慈善,是在变革中坚守根本,在创新中不忘本源。


  公益初心易说难守,而杨受成不仅长期聚焦社会基层弱势群体,更将“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亲友与员工,形成强大的向善合力。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期间,杨受成亲赴湖北支援,当时年仅12岁的杨政龙随行参与。这次经历成为他公益意识的起点,深刻体会到“雪中送炭”的意义。此后,杨政龙在延续父亲于养老、教育等领域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公益视野,积极布局绿色发展与科技融合的新方向。例如,今年4月,他促成英皇地产与华润电力签署可再生能源合作协议,将ESG理念融入集团战略。

  慈善更是杨受成家庭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它融于血脉,践于日常。除儿子外,杨受成的妻子陆小曼也积极支持善终服务,带领员工参与“登山善行”等活动,为晚期病患送去关怀;她亦时常随丈夫回到潮州故里,探访父辈捐建的来宜小学,延续家族情系桑梓、兴学助教的传统。


  数字时代公益慈善的深化与拓展

  【导读三】国家一直在强调,慈善事业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此背景下,公众关注到,今年颁授给杨受成主席的称号为“慈善事业引领者”。为此,有媒体问,为适应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需要,下一步,我国慈善事业的新航道体现在哪些领域?尤其面对互联网慈善“赛道”,英皇集团将有哪些相应之举?

  过去几年,中国公益慈善日臻成熟:捐赠总量稳步攀升,企业力量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英皇集团亦循势而上,把“应急响应”写进慈善基因:1991年华东水灾,集团第一时间筹措物资运抵灾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杨受成在地震后十几个小时内通过民政部以慈善基金名义捐款赈灾,成为华人到民政部捐款的“第一人”;2021年河南汛灾,杨受成杨政龙父子更动员旗下艺人一同捐款,以支持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保障受灾民众安全及采购救灾物资。每当灾害突发,杨受成总当机立断、连夜捐资,为救援抢出“黄金时间”。

  随着新《慈善法》的修订与正式实施,应急慈善制度首次以专章形式确立,英皇集团亦将在杨受成的带领下,继续履行从“应急响应”到“深度协同”的演进,更主动地融入国家治理与现代公益慈善发展进程。

  如今,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日渐丰富,不仅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网络公益、慈善信托等新兴形态不断涌现。针对互联网慈善这一重要领域,英皇集团积极通过平台合作扩大公益辐射范围。例如,集团在今年的“中华慈善日”和“久久公益节”期间,联合腾讯公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助力“边境老人的午餐”项目,不但为吉林延边、云南文山等边境地区的长者提供物资与关怀,更借助腾讯公益平台亿级用户生态,推动公益模式从单向捐赠逐渐转向长效赋能。


  多元协同激发青年公益新动能

  【导读四】作为“慈善新锐”的杨政龙副主席,一直在呼吁更多的“新生代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相较于2018年年底,增长了189%。在公益力量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新锐”杨政龙,将如何发挥英皇集团的组织优势和先发优势,与更多的慈善机构,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价值链?

  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强调,“新生代力量”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与关键助推者。鼓励青年投身义工服务,不仅能够切实帮助弱势群体,更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个人成长。

  引导青年融入公益事业、营造“人人公益、全员参与”的社会氛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课题。英皇集团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整合娱乐板块,借助艺人号召力,通过明星示范吸引青年关注,有效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与动力。


  具体实践中,2023年英皇慈善基金作为铂金赞助机构支持善宁会“登山善行”活动,英皇艺人沈震轩、艾妮与洪助升到场助力;今年8月,英皇慈善基金联合英皇娱乐及其旗下品牌“0e:ffect”,与邻舍辅导会、协青社合作举办“绿世代运动会”,曾傲棐、黎展峯、黄明德与女子组合VIVA组成明星队伍,与青年义工及长者亲切互动。艺人的积极加入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显著提升了公益活动的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

  在拓展合作方面,英皇集团不断深化与香港及内地慈善组织的协作,扩大慈善辐射范围。除善宁会、邻舍辅导会外,集团还联合圣雅各福群会发起“共享其适”家私捐赠行动,将物资送达有需要的基层家庭;今年10月,集团积极响应全国“敬老月”活动号召,再次携手中国老基会开展“银龄展笑颜·光影暖重阳”爱心活动,以影像为载体,丰富长者精神文化生活,传递社会温情。“我们将秉持‘多元协同’的核心策略,将集团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公益新动能。”杨政龙说。

  将向善之力融入企业基因

  【导读五】英皇集团作为一家久负盛名的工商企业,持续且有效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客观上为其他企业进入慈善领域提供了垂范和引导。媒体有问,英皇集团能否结合当前形势,对有志于参与社会公益的相关企业,提供些指导性意见、建议?

  在英皇集团,“全员公益”的理念已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杨受成倡导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慈善实践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公益生态。杨政龙认为,慈善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领袖力量,而英皇集团除了发挥艺人影响力外,更将人文关怀融入影视创作。2016年英皇出品《幸运是我》,关注阿尔兹海默症与社会边缘青年;2024年,又上映聚焦生死议题的《破·地狱》,探讨生命意义、家庭关系及社会传统的传承与变革。英皇以一部部作品为媒介,向社会传递包容与理解的信号。这些影片如一面镜子,透视社会现实,消除偏见与隔阂,用故事的力量传递温暖。


  此外,英皇集团始终坚持规范运作,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现代公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捐赠,而是更强调通过创新机制实现长远的社会价值。

  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表示,企业应主动响应社会需求,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升项目的专业性与执行力,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多方联动的公益合力。这种协作机制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能显著增强项目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副主席杨政龙也指出,缺乏系统协作的公益模式往往难以长久,唯有构建开放、协作的公益生态,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审核:金骑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843)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