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蓝焰控股公司煤层气开发的能源战场上,有一位以技术为刃、以创新为魂的“老兵”,他就是王东华。从机电岗位的精准操作到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的深度钻研,他用多年的坚守,在地下煤层气开采的复杂环境中,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实干之路。

  作为一名资深机电工,王东华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如同“了解自己的手掌”。煤层气开采现场的电机、配电柜、PLC、增压机、数据远程传输系统,无论出现何种疑难故障,他总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快速定位问题,用最短时间恢复生产。但他从不满足于“修得好”,更追求“改得优”——依托扎实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他将传统电气设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牵头完成多项关键技改项目,让原本依赖人工监控的开采设备实现“自主预警、智能调节”,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将设备运行稳定性提升了30%。他更是耗时两年写出了21万字的个人专著《自动化控制与工业互联网实践》一书,有效服务于公司生产发展。

  “能修的绝不换,能改的绝不丢”,是王东华刻在骨子里的工作准则。在修旧利废工作中,他像“变废为宝的魔术师”:面对淘汰的变频器,他拆解研究、重新组装调试,让闲置设备适配新的工作场所;针对在井场遭到雷击的数据远程传输模块,他通过示波器精准测量技术修复,比更换新件节省成本近80%。近年来,他带领团队通过修旧利废累计节支降耗超20余万元,让“废旧设备”重新焕发生机。

  技术创新的路上,王东华从未停下脚步,他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他始终聚焦煤层气开采的技术痛点难点,将一线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针对现场供电系统不稳定的问题,他研发的“一种一维修的变频器走线结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彻底解决了煤层气井场变频器容易损坏的问题;他主导的“机电设备能耗优化技改项目”,通过调整电机运行参数、优化管路布局,让单口煤层气井的日均耗电量下降15%,年节约电费超50万元。

  从电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带头人,从修旧利废的“能手”到发明专利的“达人”,王东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降本增效、服务生产”的执着追求。在他的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创新队伍中,共同为煤层气能源的高效、绿色开发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王强)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61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