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转型与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与回收难题。如何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投资的有序退出,成为众多国企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这一背景催生了对具有跨界视野和精湛法律实务能力的专业律师的迫切需求。
近日,四川公司治理领域律师张敏及其团队成功代理了一起国有平台公司投资款回收案件。在这起案件中,张敏律师受托处理某国有平台公司对一家民营合资企业的上百万元投资回收事务。该国企2019年与民营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实缴出资上百万元。然而该国有平台未参与经营,后续既没有获得分红,甚至无法获取被投企业的经营报表。
因此,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益一度未能显现。直至其审计程序启动,明确提出了投资回收与合规性的要求,如何依法依规、高效稳妥地实现国有资本退出,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面临案件问题时,张敏律师在梳理案件时发现,该案涉及复杂的股权投资回收、国有资产安全保障及被投企业债务连带清偿责任等多重风险。
面对问题,张敏律师并未贸然采取单一法律行动,而是展现出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高度掌控能力。她首先带领团队开展全面尽职调查,调取审计报告、银行流水、股东协议等核心材料,不仅核实了合资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更精准梳理出民营合作方未足额实缴出资、经营中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等关键问题,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了扎实的事实依据。
基于此,她结合《公司法》相关规定与国企合规要求,为客户制定了两套差异化退出方案:一套为“诉讼+股权转让”组合路径,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各方责任,同步推动股权有序转让,最大化保障投资回收;另一套为兜底方案,针对极端情况预留合规退出通道,确保国企权益不受损。
在方案执行阶段,张敏律师充分考量国企对“高效、平稳”的诉求,选择以法律路径铺路、协商沟通破局并行的方式推进。她先通过专业法律文书向民营合作方清晰阐释其未实缴出资的法律责任与合资公司债务的关联影响,消除信息差带来的认知分歧;同时把握民营合作方仍有持续经营需求的关键时机,推动双方就股权收购、债务承担达成共识——最终民营合作方同意以现金方式收购国企所持股权,不仅让国企顺利收回上百万元投资款,还明确约定合资公司过往债务由民营合作方全额承担,彻底免除了国企的连带清偿责任。
从启动服务到完成退出,整个案件仅耗时半年,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干净退出”,又避免了冗长程序对国企经营的干扰,完美契合了国企对“效率与安全”的需求。张敏律师以其精湛的公司治理专业能力与争议解决经验,帮助客户在复杂的商业与法律博弈中,不仅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安全退出,更有效化解了潜在的巨额债务连带风险,守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底线。
张敏律师指出,国有企业投资回收的核心难点在于对被投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掌握与风险点的精准识别,同时把控时机和启动步骤的专业性也至关重要。她认为,唯有深入企业运营底层,从税务、财务、管理等多维度切入,才能找到制约对方的有效抓手。她强调,律师不仅要熟悉法律条文,更要懂经营、懂财务、懂管理,才能将法律条款转化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案件中,张敏律师展现出其跨界经历的独特优势。张敏律师是四川贯一律师事务所主任,拥有22年执业经验与14年体制内及企业管理的复合背景。曾就职于大型投资机构,深度参与了近十亿元规模的投融资项目,积累了从尽职调查、方案设计、合同签署到资金投资回收等各项流程实战经验,使其在企业治理与资本运作中能迅速识别风险、制定策略。
正是这种复合背景,铸就了张敏律师独到的专业视角。她的执业领域横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股权架构搭建、企业并购重组、民商事争议解决等多个关键环节,为乐山市商业银行、广药集团四川分公司等大型国企、私企及政府提供专业法律顾问服务,能够将法律规范与商业逻辑有机融合。
在国资监管持续深化的今天,如何为对外投资找到合法合规的退出通道,已成为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张敏律师及其团队在本案中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法律专业能力的提前介入与战略性的方案设计,完全可以在复杂的股权与债务困局中,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兼顾效率、安全与合规的退出通路,这对于推动国有资本优化布局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