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11月11-12日,2025国际昆虫蛋白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黄粉虫产业大会在北京召开,郑州尧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尧安科技)创始人、总裁段永改受邀参加,与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黑水虻产业领军人物一起,共同探索工业化智能养殖、构建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之路。

大会期间,尧安科技历经13年研发、汇聚58项国内外专利、荣获“国内领先”科技评价成果的“智能环保型黑水虻养殖及有机固废处理一体机”,以其全面智能、高效运行、高性价比、超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全场焦点,来自国内外覆盖农业、环保、饲料等领域的合作需求应接不暇。

据介绍,该设备目前已通过5年的中试及应用验证,彻底打开黑水虻规模化、自动化养殖行业前景,被国内外行业同仁誉为“激活行业万亿市场潜能的催化剂”,为全球精英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

【启幕】

2025国际昆虫蛋白产业大会召开

为应对全球性蛋白供应结构挑战、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践行“大食物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集中展示前沿技术成果与创新产品,11月11-12日,2025国际昆虫蛋白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黄粉虫产业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

大会合影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国际昆虫食品与饲料协会主席、Tebrio首席执行官Maria Adriana,亚洲昆虫食品及饲料行业协会副主席余广滔出席会议并致辞。

钱克明指出,当前,在全球面临蛋白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背景下,发展昆虫蛋白产业,是应对全球蛋白资源短缺的关键举措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建议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昆虫蛋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李金祥表示,为推进昆虫蛋白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系统布局:一是加强对昆虫种源的研发与创新,从根本上推动昆虫蛋白产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养殖的工艺和水平,推动“生产模式”的变革;三是拓展高值化应用场景,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将昆虫蛋白产业打造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质力量。

刘现武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视资源昆虫产业战略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构建起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科技创新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凝练形成重大创新任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资源昆虫领域新质生产力。

【研讨】

32国嘉宾共商构建全球供应链

作为黑水虻智能化养殖行业领跑者,和行业前沿技术成果的标杆输出者,尧安科技创始人、总裁段永改受邀参加大会并担任主讲嘉宾,与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国际权威机构组织负责人、顶尖学府代表、全球领军企业代表及国内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一起,共同探索黑水虻工业化智能养殖、构建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之路。

段永改(右二)在“工业化养殖与降本增效”环节分享经验

段永改(右三)与国内外嘉宾共商“中国昆虫蛋白产业与国际产业困局突破路径”

产业会商与对话环节,主要围绕“种源突破与产业发展”、“工业化养殖与降本增效”、“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应用”、“市场应用的破局点”、“中国昆虫蛋白产业与国际产业困局突破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13年前,国内黑水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盒式、槽式等养殖方式刚刚兴起。那时段永改便意识到:这种资源性昆虫强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对生物安全和高质量循环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要想真正实现黑水虻养殖产业化普及,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是必由之路。

于是,他秉持“科技赋能、生态处理”的发展理念,带领团队投身黑水虻自动化养殖技术的研发事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贺永惠的支持下,20多名公司技术精英经过10余年潜心努力,于2021年成功推出汇聚58项国内外专利、荣获“国内领先”科技评级的“智能环保型黑水虻养殖及有机固废处理一体机”,目前已通过5年中试及应用验证,打开了黑水虻规模化养殖的行业前景。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以技术创新重构黑水虻养殖模式,让黑水虻养殖步入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阶段成为现实,才是激活产业万亿市场潜能“催化剂”。段永改创立的尧安科技及其技术团队,成为推动“人工散户”向“智能工业”转型的核心力量,学界与行业也逐渐由观望转变为信赖,推广应用“智能虫机”已是跨越企业、跨地域、跨场景的普遍共识。

此外,从种源突破到规模养殖、从精深加工到市场应用,黑水虻产业的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不断加速,构建全球供应链的迫切性愈加明显。

面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原料特性与市场需求差异,最重要的是以智能化设备为核心,结合模块化养殖方案与本地化适配技术,打通种源优化、养殖管控、加工升级的跨境协作通道,让前沿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区域化产业优势,推动全球循环农业体系的协同发展。

【聚焦】

全球产业同仁聚焦尧安智能虫机

大会现场,尧安科技推介的黑水虻智能化养殖设备,以其规模灵活可调、超低能耗运行、智能温湿控制、养殖干燥一体、虫砂自动分离、全程智能操控、避免二次污染等技术优势,以及高性价比、高效运行、远程操控、减少人工等应用特点成为全场焦点,来自国内外覆盖农业、环保、饲料等领域的合作需求应接不暇。

尧安科技展位现场,合作需求应接不暇

工作人员介绍,尧安科技的“智能虫机”能够实现上料、布料、投苗、养殖、出虫、虫砂分离全流程自动化,用户使用手机或平板即可远程监控、操控,无需“24小时盯守”和人工翻料、手动分拣,节约95%人工成本,彻底告别黑水虻养殖“脏、臭、累”。

智能温湿控制和负压通风系统,将养殖仓温差控制在±0.5℃以内,为黑水虻提供最佳生长环境,10至30℃环境下吨处理电耗≤20度,在节能降耗方面做到了极致;同时打破了季节和地域限制,华南、东北等极湿、极寒地区也能保障全年产能。

业内首创的“原位风干”设计,实现养虫、干粪同步进行,兼顾流程效率与产物品质,更好提升虫粪价值及虫与粪分离难题。

独特密封结构搭配高效除臭系统,从源头阻断臭味外溢,氨气、VOCs等臭味气体降解率超过90%,现场检测异味浓度远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养殖环境几乎闻不到异味,高度契合国家“双碳”与环保政策导向,彻底扭转黑水虻养殖“脏污满地、臭味刺鼻”的传统印象。

尧安科技历经13年研发推出的黑水虻智能化养殖设备

此外,模块化组合和集约化设计,可以依据产能需求、物料特性、厂房空间等,为不同客户定制专属方案,日处理5吨、10吨、20吨、100吨、数百吨等灵活调控;对配套建设面积需求较低,可以就近布局在养殖场、餐厨垃圾集中区,减少物料运输成本与二次污染。

英国Flybox公司总裁Larry Kotch赞叹,从尧安科技的先进设备不难发现,中国黑水虻自动化养殖技术发展已经远超欧洲。目前欧洲同行业普遍存在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智能程度低、人工依赖高的现状,尤其是投资往往高达数百万英镑或欧元,而中国更好的智能虫机反而便宜很多。技术更优、投资更低的叠加优势,势必会对全球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期待双方在技术出海方面加强合作。

【荣誉】

尧安科技荣膺“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

会议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向尧安科技总裁段永改颁发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全国黑水虻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牌匾,以表彰尧安科技在黑水虻产业化进程及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突出贡献。

钱克明(左四)向尧安科技总裁段永改(左二)颁发产业联盟副主席牌匾

钱克明勉励企业持续努力,在资源性昆虫育种、智能化和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和高价值利用、构建全球供应链等方面发挥建设作用,共同把昆虫蛋白产业做大做强,以智能技术重构循环农业生态,实现科技发展、绿色发展、产业发展与全球共赢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黑水虻产业的中坚力量,尧安科技不仅在智能设备研发方面实现“国内领先”,在黑水虻精深加工和相关团体标准的制定方面也有诸多探索。

今年9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昆虫蛋白产业分会发布“关于5项黑水虻、2项黄粉虫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流程及时间安排的通知”,揭晓各项标准的起草单位名单,尧安科技是黑水虻领域全部5项标准编制的起草单位,具体包括:黑水虻流通分级技术标准、黑水虻虫卵虫苗质量分级及孵化育苗操作标准、黑水虻虫干生产技术标准、黑水虻虫粉生产技术标准、黑水虻虫油生产技术标准;其中“黑水虻虫粉生产技术标准”为主要起草单位。

目前,这几项标准正在加紧起草中,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报批、发布,并在全国推广实施,推动中国昆虫蛋白产业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有机固废40多亿吨、饲料蛋白年缺口达3700万吨,黑水虻养殖产业一方面可以处理有机固废,另一方面产出高品质饲料蛋白和有机肥料,是连接养殖、种植、环保、饲料等产业的“循环纽带”,正从“小众探索”迈向“规模落地”,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大幕已经开启。

在这一背景下,2025国际昆虫蛋白产业大会让智能虫机等优质技术走出国门,让全球产业共享技术突破红利,促成了一批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落地,构建覆盖“原料-设备-产品”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加速器”,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431)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