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虹控股集团旗下长虹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荆州生产基地,一台台适配车载冰箱、制冰机的“微型制冷心脏”正从自动化生产线陆续下线。每一台压缩机背后,是无数次对高频噪音难题的突破与尝试,2025年,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虹华意压缩机(荆州)有限公司仍实现了收入与销量的双增长,在小微冰压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产能突破1650万台,年总产值超15亿元。

  瞄准车载领域“卡脖子”痛点发力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车载冰箱对“小型化、轻量化、高效化”压缩机需求迫切,但该领域当时被国外企业斯科普垄断,国内企业面临技术壁垒。凭借长虹华意技术积淀与市场判断,长虹华意荆州正式立项车载直流压缩机项目,将“国产替代”作为核心目标,联合长虹华意系几家公司联合攻关。

  项目启动即面临三重挑战:车内环境安静,压缩机噪音直接影响用户体验;扶手箱空间狭小,要求压缩机高度控制尺寸控制精准;非金属材料需兼容车用冷冻机油与高温工况,避免化学反应导致失效。技术开发部副部长江泽凡回忆,公司推出的第一代DL平台虽实现“从0到1”突破,但“尺寸大、噪音高”问题明显,“用户反馈新能源车取消发动机后,压缩机声音成了‘车内主要噪音源’,这让我们坚定要彻底解决噪音问题。”

  2021年,长虹华意荆州组建车载压缩机专项团队,开启三个月噪音改善紧急攻关——常规研发周期需半年,此次周期缩短50%。团队最大难题是“特种橡胶适配”:压缩机运转时浸泡在冷冻机油中且伴随高温,普通橡胶会膨胀变形,导致泵体碰撞外壳产生震动噪音。江泽凡表示,团队与供应商联合调整橡胶配方,每次将样品放入 150℃的压缩机舱内模拟24小时高温工况,取出后逐个测量尺寸、计算膨胀率,“仅这项测试就进行了几十轮。”

  同期,团队还优化内排气管管型与消音器流道设计,通过结构仿真计算压缩体积;为验证噪音效果,研发人员每轮测试都在噪音室,趴在地上围绕压缩机轮换位置听辨声音,“每批次需测试4台设备,每台设备测6个方向,一轮下来约24次听音。”江泽凡提到,团队成员无一人抱怨,“大家都想做出优秀的国产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在团队不懈地努力后,当年,第二代DM平台推出,首次彻底解决噪音与防震问题,一次性通过用户匹配测试,COP 值(能效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4年,开发出第三代3.0版本迭代,聚焦“声品质优化”(进一步改善声品质、降低分贝值),获得国际用户广泛认可。

  随着项目推进,技术能力也显著提升,借助长虹华意中央研究院资源,通过仿真计算提前规避研发问题,“以前需10次实物验证的方案,现在通过仿真可减少80%验证成本”;公司推行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准入门槛)后,新项目启动前会召集技术、工艺、品质、生产及用户共同明确需求,“按用户具体要求(尺寸、性能、法规适配等)制定方案,定制化匹配度大幅提升。”

  车载压缩机向“微型化”与“智能化”迈进

  如今的长虹华意荆州,已成为小型高效压缩机领域的“多面供应商”:产品涵盖R134a、R600a、R290等制冷工质,高中低背压等多种规格,可适应220V、115V、24V等多种电压制式,其创新成果更持续为制冷行业赋能,车载压缩机项目更打破国外垄断,推动国内车载制冷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江泽凡表示,“现在用户无需依赖进口,我们的产品不仅性能更优,还能快速响应定制需求”。

  在技术创新赛道上,长虹华意荆州始终“向前看”。当前,公司已将车载压缩机下一代研发目标聚焦于“微型化”与“智能化”:未来3-5年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团队规模、引入高端人才,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同时,将深度依托长虹华意中央研究院的资源,推动仿真技术在研发中的深度应用,减少实物验证成本;探索新型冷媒适配技术,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长远来看,长虹华意荆州目标明确:打造车载直流压缩机特色竞争力,成为“小型高效压缩机的全球优秀供应商”,让“中国智造”在全球制冷领域更具影响力。(龚友国)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61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