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论坛发布的第四批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新增7条线路,使常态化运行线路达17条。2011年以来,中欧班列从单一运输线路成为覆盖亚欧全境的物流网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地理阻隔曾是亚欧大陆经贸往来的天然屏障,“陆运慢、海运远、空运贵”的困境长期制约着跨大陆合作。中欧班列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物流格局,构建起“东中西三线并行、境内外多点联动”的运输大动脉,实现了从“点线联通”到“全域覆盖”的跨越。截至2025年10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亚欧全境,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借陆桥打通了出海口,使欧洲腹地与中国中西部实现直连直通,彻底改变了亚欧物流的空间格局。第四批全程时刻表的发布,明确了沿线各国统一的车次、班期及始发终到时间,实现“快行慢运”的协同模式,既发挥了高铁的集疏运优势,又彰显了班列的长距离运输成本优势,让亚欧物流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中欧班列的价值不止于“运货”,更重要的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对中国而言,中欧班列推动中西部地区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班列带动下,重庆、西安、郑州、武汉等城市外向型经济产值显著增长,跨境电商与班列的深度融合更是催生了新增长点,将陕西皮影、铜川曜瓷等传统文化产品通过班列运往欧洲后直播销售,实现了“流量变销量、文化变产业”的转化。对沿线国家而言,中欧班列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民生改善的红利。班列带来的不仅是贸易增长,更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生态的构建,沿线国家纷纷加大物流园区、口岸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了“班列开到哪里,产业就集聚到哪里”的良性循环,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时至今天,中欧班列超越了单纯的运输功能,以“双向贸易”促进“双向认同”,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如今的班列货运清单上,既有中国的智能家电、日用百货,也有欧洲的机电产品、医疗器械,更有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波兰苹果等特色消费品,让亚欧民众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增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吸引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名嘉宾出席,16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涵盖平台共建、线路拓展、金融支持等多个领域。在全球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畅通,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未中断运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开放合作才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正确选择,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宝贵的信心与动力。

  从长安到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见证了亚欧文明的交流互鉴,飞驰在亚欧大陆上的中欧班列,正续写着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新篇章。在这条跨越山海的钢铁通道上,既蹚出了经济繁荣之路,也破开了文明互鉴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人类命运与共之路。(刘钊)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506)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