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需防控六大安全风险

  2024年12月28日下午两点,备受瞩目的广州首条地铁环线11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十一号线为广州首条地铁环线,全长44.2公里,共设有31座车站,串联起广州的5个区。其中换乘站26座,与广州轨道交通既有的9条线路以及在建或规划的7条线路进行换乘,是名副其实的“换乘之王”。这条“换乘之王”将如何影响广州的城市生活?如何确保线路运营的安全以更好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日前由华南城市研究会、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迈得咨询)主办,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召开的的主题为“地铁11号环线开通后对广州交通与房地产影响”研讨沙龙在广州汇金国际金融中心50楼会议中心成功举办。研讨活动汇聚30余位城市治理各领域专家学者,就地铁11号环线开通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见解。多家媒体记者到场报道并采访多位专家。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公共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卢文刚受邀参会,并就地铁11号环线开通后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做会议报告交流。



  卢文刚强调,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象征,更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纽带。地铁11号环线开通构建起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直达性、便利性和快捷性,减少了地面交通的拥堵状况,提高了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强化了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为广州的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地铁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秩序,必须确保安全发展。卢文刚院长认为,地铁11号环线开通后,需强化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地铁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型。当前一段时间需要着重防控六类风险事件:

  一.踩踏事件

  过往在一些城市地铁的日常运营中,特别是交通高峰期与节假日,部分站点人流量呈井喷式增长,人潮如涌的景象成为常态,一旦发生踩踏事故,将会对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广州地铁像琶洲站、广州东站这种重要换乘枢纽,大量乘客在短时间内汇聚与分散,若出现列车晚点、设备故障或意外事件,人群极易在有限的通道、站台等区域形成拥堵。人群在有限的空间内摩肩接踵,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堵塞。而乘客在面对突发紧急情况时,心理防线往往迅速崩塌,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使得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丧失,只能盲目跟随身边人群的脚步移动,而无法冷静寻找正确的疏散路径。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现场局面愈发混乱无序,极大地增加了踩踏事故发生的风险,犹如一颗隐藏在地铁运营中的“定时炸弹”,威胁着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以及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火灾事件

  地铁内部电气线路密布、设备繁多,长期运行后电气设备老化、过载运行等都可能产生火源。车站内部的装修材料如果没有严格遵循防火标准选用,其可燃性将成为火灾的“助燃剂”。一旦有火源出现,这些装修材料会迅速燃烧,火势将在短时间内蔓延扩大。

  不容忽视的是,乘客的一些行为也为地铁火灾风险增添了不确定性。例如2024年某地铁6号线发生的充电宝自燃事件。尽管地铁有明确的安检程序,但仍有部分乘客出于疏忽或者侥幸心理,携带易燃物品上车。例如小型喷雾罐、充电宝等在高温、高压等特定环境下,其内部的压力可能会急剧升高,导致罐体破裂并释放出易燃物质,进而引发火灾。

  地铁空间封闭且通风条件受限,火灾发生时,烟雾和有毒气体难以快速排出,迅速弥漫整个区域,不仅严重影响乘客的视线,使其难以辨别疏散方向和安全出口,而且会刺激呼吸道,导致乘客呼吸困难,行动能力下降,极大地阻碍了疏散逃生的进程。对于救援人员而言,封闭且充满烟雾的环境如同迷宫一般,他们难以迅速、准确地进入火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这无疑延误了灭火和救援的最佳时机,使得火势得以不断蔓延扩大,最终极易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财产损失,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带来沉重打击。

  三.水浸事件

  当地铁出入口、通风口等关键部位的排水设施不完善,或排水能力未能适应强降雨强度时,雨水就可能倒灌进入地铁内部。同时,城市整体排水系统的不畅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一旦城市发生内涝现象,周边积水水位会迅速攀升,地铁设施由于地势相对较低,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被积水淹没。例如2021年7月20日的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郑州持续遭遇极端特大暴雨,致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导致一列列车被洪水围困,最终造成14名乘客不幸遇难。

  积水还可能破坏轨道结构,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轨道可能会发生变形、位移,使得列车行驶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威胁,影响列车行驶安全,甚至引发触电事故,危及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后续的修复工作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受损的电气、信号设备以及轨道结构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细致的检修和更换,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修复期间地铁的正常运营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线路停运、车次减少、乘客出行受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给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困扰。

  四.猝死事件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能已经处于身体疲劳或亚健康状态。地铁车厢内空气流通相对较差、人员拥挤嘈杂,这种压抑且不舒适的环境可能会使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乘客身体不适加剧。此外,长时间站立、车厢内的闷热以及行程中的颠簸,都可能诱发潜在疾病突然发作。

  然而,过往当此类突发的猝死事件不幸发生时,一些城市地铁内的应急救援能力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急救设备的配备存在明显不足,诸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关键急救设备,在部分地铁车厢内可能未能做到全覆盖,或者即使配备了,也可能存在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无法在关键时刻正常使用。同时,专业的急救人员难以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地铁的运营线路较长,从事故发生地发出救援信号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达,中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间差。而大多乘客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缺乏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在面对突发的猝死情况时,往往惊慌失措,无法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在眼前发生,错失了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给乘客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遗憾和损失,也为地铁的安全运营敲响了警钟。

  五.极端报复社会与恐怖主义事件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压力的增大犹如滋生不良心理的温床,致使社会中难免存在一些心理扭曲、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且具有极端思想的个体。而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关键枢纽,每日承载着海量的客流量,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穿梭其中,人员密集程度极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心怀不轨者实施报复行为的潜在目标。这些极端分子在极端思想的蛊惑下,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理智,企图通过暴力袭击、纵火、投放危险物质等恶劣手段来宣泄情绪、制造社会恐慌,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安全。

  尽管地铁运营方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有效安保措施,如设置安检设备、配备安保人员巡逻等,但地铁的开放性特征依然使得安保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地铁站点众多,出入口繁杂,每日进出的人流量庞大,不可避免地会在行为监控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局限性。一旦这些极端报复社会事件不幸发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将对整个城市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公众内心的安全感,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与和谐发展。

  六.管理冲突事件

  广州地铁11号线作为一个跨五区、多换乘的环线工程,其运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众多岗位的协同作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广州地铁11号线的运营中,地铁与乘客之间也可能出现一些纠纷冲突情况。如在高峰时段,客流量大,部分乘客可能因拥挤产生烦躁情绪,对地铁限流、安检等措施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与工作人员发生言语冲突;有时也会因列车晚点、设备故障等突发状况,导致乘客行程受阻,从而引发不满和抱怨,若此时信息沟通不畅、服务补救措施不到位,就容易激化矛盾,影响地铁的正常秩序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地铁运营方秉持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应急处置能力,耐心倾听乘客诉求,及时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乘车环境,实现地铁与乘客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稳定发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卢文刚强调,统筹安全与发展,意味着在追求地铁高效运输、拓展城市空间、带动区域繁荣等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将安全理念深深融入到地铁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以及日常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采取有效措施,人防物防技防并重,确保安全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出席地铁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仪式时所强调,要“优化站场内外环境品质,严格运营安全监管,更好满足市民群众便捷、舒适、安全的出行需求”,“要密切关注客流变化,提升线网运力供给及突发大客流应对能力,加大设施设备巡检及人员现场保障力度,抓细抓实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保障市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从而推动地铁在稳健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互联互通,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安全高质量发展。

  (撰稿:任莹莹、卢斌,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


点赞(1920)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