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煤矿单位的领导给秘书贴过这样的标签:“牙黄、口臭、肾虚,秘书这个职业就是地面的采煤工”。

  经过“八年抗战”辗转为一名新闻工作人员后,也曾经历过风雪天气的跟拍,经历过夏日炎炎洗礼,原以为这个职业也算得上可以炫耀辛苦和成就的地面单位。然而,这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的原以为。

  一缕阳光、一声口号、一群可爱的人,彻底改变了我肤浅的认知。

  今天天气,晴,当前气温

  3℃,最高气温12℃,今天巡线的任务是宁电线,现在是9:30,预计巡线时间较长,请大家带好工具和食物。

  随着队长一声令下,我们与八名巡线工踏上了今天的探索之旅。

  “师傅,这路这么窄,坡这么陡,咱们这是四驱车吧?”

  “和你说实话吧,刚才队长不让我说,队长怕你们跟着我们受累,今天这趟线是最好走的一趟了,平时的路面比这更陡,全靠司机师傅的经验和胆识。今天出来的这几辆车,都是前年刚批的四驱车,已经磨损到这程度了,咱们的车根本走不了这路。”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一个跨度约七八米的冰面。大家下车,队长喊道。

  “哎呀,真刺激,就像坐了一个小时过山车。”随行的小张还在如痴如醉。

  “王队,这是让我们欣赏杨柳冰面景观吗?小胡,这个景不错,咱们拍下留个素材。王队,一会我们怎么走?”

  在巡线队伍憨厚朴实的笑声中,小张的脸刷一下红了。

  “大家集合,前面这个冰面不能承受车的重量,大家需要步行穿过冰面,然后翻过对面这座山头。老乔、老刘,前面探冰,老王和我照顾好同志,现在是11:20,大家出发。”

  我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一样,凝视着脚下的冰面,愕然了。脚下冰面已经开始消融,踩在上面不时传来冰面破裂的嘎嘣声。来到山下,我有些许的泄气,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不丢人的情况下,翻过这个布满荆棘的陡坡。难道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脚下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变成了路吗?”

  队长也许是看到了我们的窘态,递过来几根削好的树枝,让我们杵着走。事实证明,队长还是高估了我们的能力,尽管有大家的搀扶,有师傅们用镰刀和铁锹开路,我还是毫不留情面地摔了几跤,并把搀扶我的人无情地拉倒。

  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队长安顿好我们后,巡线师傅们立即从登山的疲惫中转入战斗状态。无人机师傅精准定位,熟练操作,巡视着线路是否结冰,绝缘子是否脱落,塔基是否有鸟筑窝;地面师傅们用镰刀、剪刀除掉塔基下面的杂草、荆棘、枯树;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两名爬杆的师傅,二十多米的塔基,一溜烟的功夫就被他们攻破登顶。随行的几位面面相觑,是惊讶,更是对这群师傅无言的敬佩。

  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师傅们完成了今天的任务,陆续集合。队长给今天的工作做了总结点评,宣布任务圆满完成,准备返程。

  也就是这时,一副和谐的画面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司机师傅们也主动下车,为巡线人员拍打着身上的泥土,递上一支解乏的香烟。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员工?他们是军队,是轩岗煤电供电公司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回来的路上,我和他们一路交流,我了解了他们的年龄结构和工资水平,他们没有丝毫的倦意和怨言,平均年龄52岁,最小的50岁,最大的56岁,马上退休。工资待遇仅仅和科室人员持平。

  我曾励志,将用镜头捕捉奋斗足迹,用妙笔书写精彩人生。然而此刻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轩煤的一寸寸土地,用担当扛起了安全供电的一份份责任。

  他们就是轩煤最可爱的人——供电公司巡线工。

点赞(1312)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