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通过权威鉴定


  3月9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鉴定会在安徽宿州举行。该成果由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宿州中农秸美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路线创新性强,装备集成度高,在秸秆资源全组分高效分离与高值转化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生物质化工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9.77亿吨,可收集资源量7.37亿吨,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秸秆主要采用还田、发电、压板、有机肥等方式利用,存在经济效益低、工业原料化污染严重等问题。

  据项目负责人臧立华教授介绍,项目以酶催化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及物理处理技术,通过自主创制高性能核心酶,突破了木质纤维素秸秆解聚酶的分子设计与酶制剂智造及产业应用的瓶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减少了秸秆焚烧量和化学试剂使用量,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据了解,该科研项目根据木质纤维素秸秆的结构特点及酶分子的属性,形成了不同的组合酶解聚体系,根据不同工艺经过酶催化反应后,产品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中各项技术指标,企业效率明显增加。

  该科研项目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最终可以将秸秆转化为纤维产品和黄腐酸等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此外,该科研项目首次完成了年利用一万吨秸秆原料三组分分离的产业化试验生产线,实现了由实验室研究到产业水平原创技术“0到1”的突破,拥有木质纤维素秸秆组分解聚创新酶和酶催化反应器的完全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与传统化学生产工艺比较,该产业化试验线的能源(蒸汽、电)消耗降低70%以上,节水80%以上,原料利用率近100%。

  专家表示,该成果突破了关键酶解技术,解决了利用生物酶酶解技术在秸秆组分分离的世界性难题。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在新型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创制、新型成套酶解反应装备研制、酶解工艺及设备的万吨级产业化验证等三大方面实现了核心创新。通过“酶-装备-工艺”全链条创新,该科研项目解决了秸秆利用中组分拆解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的行业痛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价称,该成果“为生物质精炼提供了中国方案,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表示,该项目立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破解资源与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陈坚表示,项目要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要融合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生态的大产业集群之中,着力于解决工业生产问题,打通包括装备和工艺生产,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红表示,该项目有三重效益,一是减碳效果显著;二是进口替代、节约外汇;三是有机肥替代化肥。

  据悉,该技术从科研想法到最终实现产业化,累计经历了十余年的艰苦实验。其中,作为深圳中农秸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天士力及国台酒业为推动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入万吨规模提供了重要助力,协助科研项目组完善了产业化设计方案。深圳中农秸美联合天士力集团、国台酒业对酱香酒酿造专用的红缨子糯高梁秸秆、大曲发酵中的废稻草,也进行了立项研发,并取得研究成果。酱酒酿造中,存在酒糟粘度高分解难,以及高粱秸秆、废稻壳无法进行自然处理等问题。该技术对高粱秸秆、废稻壳实现了全组分利用,进行酶法稻壳分离技术,进行纸浆和精细饲料的生产,通过变废为宝,改变了几千年来酿酒业难以实现的废物循环利用的难题,解决了酿酒业的环境污染难题。

  天士力创始人、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荣誉董事长闫希军表示,相信国内科研及产业界将以此次鉴定为起点,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农业废弃物粮食秸秆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循环、秸秆高质量高效能利用上,贡献新的力量。试验生产线如果全国推广,与上下游形成产业链,结合成生态产业园区,将为中国农业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该科研项目将进一步为工艺制定数字化标准,推动车间生产进一步完善,实现智能化、产业化,为未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提供参照,同时,将进一步抓好全局性规划,形成封闭式的生态型、单元化的产业园式的产业模式,从源头入场到关键酶解技术到下游产品,形成高价值产业链服务社会。

点赞(1564)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