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这片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土上,个人破产制度正为创业者铺设一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法治化路径。近日,杭州师范大学个人破产调研实践团队深入杭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小微企业集群,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探寻这一制度对创业者的现实意义。调研发现,个人破产制度不仅为“诚实而不幸”的创业者提供了债务纾困的出口,更成为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保障。



  政策背景:浙江的先行探索

  自2020年浙江省高院发布《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指引》以来,浙江已在个人破产领域形成“类个人破产”的实践样本。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法院共审结个人债务清理案件1122件,涉及债务总额59.53亿元,平均清偿率约16.53%。温州、台州等地通过“债务重整贷”“信用修复期”等创新机制,帮助创业者实现债务重组与信用重建。正如杭州某科技公司创始人李女士在调研中所言:“过去创业失败意味着终身负债,现在制度给了我们‘从头再来’的机会。”



  调研实录:小微企业的真实声音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团队走访了十余家初创企业。一家智能硬件企业的负责人高先生坦言:“创业初期资金链断裂是常态,但传统债务追偿机制让许多同行陷入‘失信—融资难—二次创业失败’的恶性循环。”调研显示,超70%的受访创业者认为个人破产制度能降低创业风险,尤其对轻资产型、创新密集型小微企业意义重大。AA台州某机械制造小微企业的案例更具代表性。该企业因市场波动陷入困境,创始人通过债务集中清理程序与债权人达成5年分期偿还协议,并保留基本生产设备以维持运营。团队成员法学院学生张同学分析:“这种‘重整式’清理既保障债权人利益,又避免企业资产被‘一刀切’拍卖,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与人性化。”

点赞(147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