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未上市公司,其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3月30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以“开放合作促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为大会致辞,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路径与未来展望。
第二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现场
政府扶持:解锁“独角兽之城”的夺冠密码
本次大会上,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宣鸿联合5家权威机构负责人共同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总估值为15068亿美元,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近三成,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18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较为集中,覆盖57个城市,北上深杭港集聚超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以115家的数量、5949亿美元的总估值位居全国首位,总数量和估值连续五年在全国保持第一。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现场发布
作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版图上最闪耀的创新高地之一,北京如何在培育独角兽企业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岳德钰给出了答案。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发展,遵循独角兽企业“基于生产、源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的成长规律,北京构建了“专项政策+管家服务+创新培育+前瞻孵化”四位一体培育体系。
在专项政策方面,北京11部门联合发布了“独角兽十条”的培育措施,在上市服务、空间保障、人才落户等方面最大力度的支持企业发展;建立了市领导牵头的投资统筹机制,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以硬科技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创新企业。
在管家服务方面,依托北京市重点企业服务包和中关村独角兽企业联盟,建立了“政府+市场”的双管家专业服务队伍,做好对独角兽企业应用场景和日常需求的服务保障,年均解决企业需求近三百项,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在京投资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在创新培育方面,北京市长期注重对独角兽企业成长的“伴随式”创新培育,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等方式,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五年来,累计培育37家独角兽企业上市,其中硬科技独角兽企业超19家。
在前瞻孵化方面,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源头培育作用,通过特色产业园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承接独角兽企业发展。全市共有孵化机构500余家,其中标杆孵化器25家,国家级孵化器69家,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超过五百亿元,孵化独角兽企业30余家。同时,北京还有40余家特色产业园,集聚独角兽企业50余家。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动情地说:“我要特别感谢北京这片沃土,正是这片沃土孕育了小米。”北京这座国际化都市,正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构建独角兽企业成长的长效生态。
金融赋能:以“耐心+创新”陪伴独角兽企业成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提出,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以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的独角兽企业,无疑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类金融机构不断研发创新型金融产品,以“耐心+创新”陪伴独角兽企业的健康成长。
本次大会上,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纪志宏深入阐述了科技金融赋能独角兽企业成长与北京科创高地建设的创新解法与实践路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表了《营造独角兽蓬勃涌现的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机制》的主题演讲;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通过《耐心资本的“北京模式”投资实践》,洞察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潜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仇雨菁围绕《智能化平权国产芯片如何突围》探讨国产芯片的突围之路。作为国产汽车芯片的领军企业,芯驰是国内首个完成车规芯片领域五大安全认证的企业,产品覆盖了中国90%以上车厂和多个国际主流车企。面对车企纷纷抢滩“智驾平权”,对车辆芯片的要求不断升级,性能好、成本低、量产快,这个看似“不可能三角”,让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在行业的快速迭代中走出一条突围之路?仇雨菁分享了芯驰的实践经验。一是前瞻性正向产品定义,要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让研发端跟客户的应用端紧密配合,进行正向产品定义。二是平台化的设计,针对主机厂的平台化趋势,芯驰聚焦全场景、模块化设计,实现90%的软件可以复用,芯片硬件80%可以复用,让客户投入一次,即可覆盖全系车型的开发需求。三是上下游协同,技术降本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协同,芯驰科技构建了一个涵盖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工具链、中间件及上层应用算法的完善汽车生态圈,显著缩短客户评估与开发周期,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芯驰科技的探索只是众多独角兽企业勇往直前、努力奔跑的缩影,他们以技术引领“智造”时代,用创新诠释国产骄傲,走出了一条务本求实、创新求变的突围之路。
第二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高峰对话环节
本次大会还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及知名投资机构,共计600余名代表亲临现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