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最近的皮带磨损似乎严重了许多。”夜深人静的时刻,机械短暂休息时,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机械分公司塔带机运维管理员韩江开始忙碌起来。看着传送皮带底部长而深的划痕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
为满足平陆运河企石枢纽主体结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强度,建设者们首创性地引入移动式塔带机代替常规混凝土浇筑设备,提升浇筑效率。在建设期间,每台设备都面对着高强度“连轴转”的考验,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机械运维班组也因此加强了对传送皮带的巡检,保证项目的“健康”发展。但运维团队发现,近一阶段的皮带呈现出深刻的划痕而不是均匀大面积的磨损,这一现象显然超出了常规使用的损耗状态。
高强度浇筑留给运维班组的检修空窗期屈指可数,运维负责人付振涛看到一张张反馈的照片,眉头紧锁:“磨损的位置在底部,而且深入底皮,大概率是托辊组出现了问题。”结合多组位置图片反复对比分析,付振涛做出了这一判断。
付振涛口中的托辊组,由加装在U形钢架三边上的可旋转滚轴组成,它们被安装在皮带底部的桁架上,进行承重和限位,是经常和皮带接触的装置,也是磨损的主要外力来源。而在随后转移浇筑阵地、调整桁架位置的过程中,韩江发现上料桁架与水平桁架连接处的皮带紧贴着托辊组的钢架,没有呈现正常的悬浮状态。因此,即便皮带没有承重,也会与坚硬而尖锐的钢架之间产生摩擦,加剧了皮带损伤的状态。
眼下最要紧的事是趁着此次桁架转移的窗口期找到解决方法。“既然钢架和皮带有接触,将钢架向外打开一些,拉开和皮带之间的距离就好了。”“桁架安装角度不同,不同节段皮带的张紧度也不同,如果开口太大可就不能限位了,适得其反。”班组人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想法。“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先拆卸两组托辊,分别将角度调大和调小,也方便我们进行对比试验。”付振涛综合大家的意见后给出了自己的理念。
大家立刻“动手”,切割U型托辊组两侧钢架,并将“改造”好的托辊安装上。在试运行时,大家发现皮带在降低角度的托辊处是悬浮状态,而在升高角度的托辊处,更贴近钢架夹角。经过这番比较,解决方案呼之欲出——降低角度才能增大托辊与皮带的间距。
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与观察记录,皮带磨损情况有了好转。为了追求更优效果,班组又试验了多个角度。经过数次调整观察,最终确定了当侧向钢架与水平钢架呈现25度至35度时,可实现磨损最小化。
解决了磨损的问题后,混凝土浇筑强度继续攀升。这支活跃在一线的班组用一次又一次的钻研和实践行动,破译了施工“密码”,展现了他们“较真”的匠心精神。
审核:马国香 付强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