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当老龄化浪潮遇上山区空心化


  (一)时代之问:山区养老困境何解?

  在我国广袤的山区,老龄化的严峻态势如同一座亟待翻越的高山,横亘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据权威数据显示,山区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整整高出12个百分点,超60%的农村留守老人深陷“生活缺照料、精神缺慰藉、安全缺保障”的三重困境。

  走进那些偏远山区村落,破旧的房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屋内是形单影只的老人。他们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艰难,自己生火做饭,面对冰冷的灶台,粗糙的双手在寒风中颤抖;行动不便时,连看病抓药都成了奢望,只能强忍着身体的疼痛。夜幕降临,陪伴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黑暗与孤独,心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只能默默咽下。

  “一脉养老”公益项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项目团队成员怀揣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老人的关爱,踏上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助老征程。他们历时3个月,跨越17个省份,走访200余个山区村落。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只能徒步前行,山路崎岖,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地方语言不通,他们就通过打手势、找翻译,一点点去了解老人的需求。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坚持,他们用脚丈量出山区老人的真实需求,为养老扶贫绘制出清晰的行动蓝图。

  (二)初心如炬: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共建的升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脉养老”公益项目团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坚决摒弃传统“输血式”公益的单一模式,创新性地提出“双轮驱动”帮扶模式。

  在硬件设施改善上,团队为养老院修缮破旧的屋顶,让老人不再饱受漏雨之苦;翻新斑驳的墙面,为养老院增添生机;配备先进的适老化设备,如智能护理床,能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轻松调整睡姿;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自由通行。

  在精神层面,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银龄陪伴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小李,每周都会准时给结对的张大爷打电话,陪他聊聊家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张大爷每次接到电话都笑得合不拢嘴;志愿者小王每月都会上门探访李奶奶,帮她打扫房间、买菜做饭,还会陪她去村里的小广场晒太阳,听李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通过这些长期的陪伴,让老人真正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盼”的幸福进阶。

 二、行动:在群山深处书写养老答卷

  (一)精准滴灌:定制化帮扶的“绣花功夫”

  1.设施改造:让养老院成为温暖港湾

  在偏远的山区,许多养老院的设施陈旧,居住条件恶劣。针对山区养老院普遍存在的房屋漏雨、取暖设备缺失等问题,“一脉养老”项目团队引入“适老化改造清单”,这份清单就像是一份精心规划的温暖指南,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四川凉山,那里的养老院在雨季常常饱受漏雨之苦,老人们的床铺和衣物经常被雨水浸湿。项目团队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运来优质的建筑材料,对15所养老院的屋顶进行了全面加固,铺设了防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彻底解决了漏雨问题。同时,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团队还对卫浴设施进行了防滑处理,安装了安全扶手,让老人在日常洗漱中也能多一份安全保障。为了实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智能监测设备也被安装在了养老院的各个角落,一旦老人身体出现异常,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在陕西秦岭的某养老院,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老人们编织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亲手为老人缝制保暖被褥,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对老人的关爱。志愿者们还深入当地山林,挑选合适的本地木材,精心打造适老餐桌。这些餐桌高度适中,边角圆润,方便老人使用,也避免了磕碰受伤的风险。老人们坐在这样的餐桌前用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食的温暖,更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让帮扶细节充满“家”的温度。

  2.文化滋养:激活山区老人的精神原乡

  山区不仅是地理上的偏远之地,在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项目团队深知文化对于老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山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老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湖北恩施,那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土家摆手舞传承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项目团队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养老院,他们身着传统的土家服饰,带着热情与活力,手把手地教老人们跳摆手舞。老人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学得有模有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随着欢快的节奏摆动身体,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摆手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土家文化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活动,老人们重拾传统歌舞,也让土家文化在养老院里得以传承和弘扬。

  在云南大理,“银龄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照亮了老人们的精神世界。项目团队捐赠了大量民族语言书籍,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了老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书院里,经常能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认真阅读书籍,分享自己的感悟。团队还组织了茶马古道故事分享会,邀请当地的老茶农和学者,讲述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文化赋能行动,不仅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在阅读和交流中找到了乐趣和陪伴,更让山区非遗技艺在代际传递中重焕生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产业赋能:打造“养老+”可持续生态

  1.农养结合:让老人成为乡村振兴参与者

  在浙江丽水和福建宁德等地,一片片充满生机的“银发菜园”成为了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项目团队引导养老院开辟这些菜园,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劳动、发挥余热的平台。老人们在菜园里忙碌着,他们播种、浇水、施肥,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果蔬茁壮成长,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优良,通过公益电商平台定向销售,打开了市场销路。这种“养老+农业”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对于老人来说,参与果蔬种植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日常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还能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为养老院创造了年均3万—5万元的增收。更重要的是,老人在劳动中找回了价值感,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而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员。对于养老院而言,增加的收入可以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提升服务质量。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2.文旅融合:让山区养老成为城市共情窗口

  为了打破山区与城市之间的隔阂,增进城市居民对山区养老问题的了解,“一脉养老”公益项目创新推出“城乡结对养老体验计划”。这个计划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城市和山区,让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有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在安徽黄山,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城市亲子家庭与养老院老人结对,共同参与制作徽墨歙砚的活动。孩子们好奇地看着老人们熟练的手法,认真学习着徽墨歙砚的制作工艺。老人们则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1个城市家庭+1位山区老人+1项非遗技艺”的帮扶单元。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不仅让山区老人感受到了来自城市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拓宽了山区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让城市居民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山区养老问题的认知。孩子们通过与老人的相处,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家长们则更加关注山区养老事业,愿意为改善山区老人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也促进了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山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为山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共振:当个体微光汇聚成公益星河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公益生态圈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一脉养老”公益项目团队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彻底改变山区养老的现状,于是积极搭建公益桥梁,联动各方力量,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暖的公益生态圈。

  在这个生态圈中,企业、高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各展所长,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捐赠适老化设备,为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则成为了知识与活力的源泉,组建“银发数字助手”团队,走进山区,为老人传授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耐心和热情,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社区则扎根基层,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发起“旧物焕新”行动,为老人募集衣物书籍,让闲置物品发挥新的价值,也让老人感受到社区的关爱。

  在广东佛山,某陶瓷企业的行动令人瞩目。他们捐赠的防滑地砖,如同给山区养老院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安全的保护垫,有效减少了老人滑倒的风险。这些地砖覆盖了30所山区养老院,让老人们的行走更加安心。不仅如此,企业还配套开展了“瓷砖养护培训”,邀请专业人员为当地村民传授瓷砖养护的知识和技能。村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新技能,不仅可以为养老院提供长期的瓷砖养护服务,还能将这一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这一举措,实现了从物资捐赠到技能培训再到在地服务的闭环,为山区养老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思与行:山区养老扶贫的破局之道

  (一)从“短期帮扶”到“长效机制”的转型

  在“一脉养老”公益项目的实践过程中,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山区养老扶贫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短期的帮扶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养老的困境。要实现山区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支持体系。

  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场运作、家庭尽责”的四维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政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应将山区养老院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养老院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山区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社会协同方面,公益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应积极参与。公益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助老活动;企业可以通过捐赠物资、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为山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志愿者则可以为老人提供陪伴、照顾等服务,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

  市场运作是推动山区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培育本土养老服务组织,激发市场活力。这些本土组织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好地满足老人的需求。同时,建立“城市养老机构—山区养老院”结对帮扶机制,让城市养老机构的先进经验和资源能够辐射到山区,带动山区养老院的发展。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家庭是老人最温暖的港湾,在养老过程中,家庭的责任不可替代。应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让他们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

  只有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共振,才能为山区老人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养老环境。

  (二)每个人都是“公益合伙人”

  公益,并非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温暖接力。在“一脉养老”公益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公益的力量,让山区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在贵州遵义的一场公益分享会上,感人的故事不断上演。一群中学生,他们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为山区老人购买了助听器。这些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他们的爱心却无比炽热。他们深知,对于那些听力不好的老人来说,一个助听器就能让他们重新听到世界的声音,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退休医生张大爷,主动申请驻点义诊,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背着医药箱,穿梭在山区的各个角落,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快递小哥小李,成为了“山区养老信使”,他在送快递的途中,总是不忘给山区老人捎上一份温暖,他会帮老人取快递、送生活用品,还会陪老人聊聊天,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和关怀。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脉养老”发起的“微光计划”,正是受到这些故事的启发。该计划号召公众通过“每周1次电话问候”“每月1份手写书信”“每年1次实地探访”等简单的方式参与帮扶。这些小小的行动,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山区老人的生活。通过“微光计划”,让公益成为了一种可触摸、可参与、可坚持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山区养老事业的“公益合伙人”,共同为山区老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结语:让每一位老人都被时光温柔以待

  当我们在城市享受便捷养老服务时,群山深处的白发身影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脉养老”公益项目的实践证明,山区养老扶贫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心灵工程,它连接的不仅是城乡的地理距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愿更多人加入这场温暖接力,让每一位山区老人都能在岁月的褶皱里,绽放出被爱包围的笑容。因为,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共同的未来。



审核:马国香 付强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08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