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通过AI算法实现生产与需求的精准咬合,成为制造业“零库存”智能制造样本。在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实现商用库存周转率提升145%,库存成本节省近1亿元的行业奇迹。
智能立体仓是空间与时间的“折叠革命””
在长虹,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货架”,让产品自己“坐上电梯”,自动分发到指定的物流集散地,这种场景在长虹已是常态。
在长虹智慧显示工厂的立体仓,生产成品完成后,由智能机器人自动为其进行编码入库,成品存放库房也不再是地面铺开式的,而是像安装了自动升降电梯一样,一通到顶式的集约化存储方式,极大地节省了库房占地面积,在需要出库分发给渠道或零售端时,也只需要在电脑上简单点击,智能机器人自会找出相应的产品配发至指定的物流集散地,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长虹通过光子矩阵定位、区块链账本、供应链中枢联动三大技术,将传统仓储升级为“动态数据场”,实现存储密度、作业效率、管理透明度的三重突破。
“我们不断深入优化采购总览看板功能,在权限范围内,能够精准查阅具体业务单元规模占比和供应商规模占比情况等。”长虹供应链管理中心运营管理经理唐筱诶表示,截至目前,虹图数字董事厅已经深入分析超过2000万条的采购类数据集,包含采购规模总览、供应商、大宗材料、采购定价分析等近百项内容。
据悉,长虹从2008年至今已先后投入50亿元,用于内部数字化转型建设。在近5年的智慧供应链变革中,长虹依托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数据化、模型化、可视化,提高了分析预测、决策支撑、风险管控能力。
打造独树一帜的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
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5G+工业互联网”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上,每一个环节都能互联互通:每秒可查询处理数据10万条,产品生产交付周期缩短50%以上,单位面积产出提升20%以上,物流自动化率达95%,其年产量可达600万台。
据悉,长虹智慧显示通过MES系统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订单交付周期已经从49天缩短到11天,单台电视制造成本下降33%,人效提升65%,库存成本节省近亿元。
从2019年以来至今,历经5年的时间,长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倾力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如今,该平台已与完成注册的7万余家供应商实现即时信息互通,需求信息与订单信息实时共享。这一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仓储管理成本,还有效解决了原材料积压致使产品跟不上市场节奏、难以更新换代的难题。基于此,长虹顺势而为,将原有的原料储备仓库改造为现代化生产线,同时推动原有的仓储工人实现职业转型,从单纯的劳动力型生产者转变为掌握数字化系统管控技能的新型工人。
在智慧工厂的先进系统里,人与机器达成了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人机协作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在各个工作层面紧密交织、相辅相成。人类凭借独特的创造力、判断力与沟通能力,为生产流程注入灵动智慧;机器则依托精准高效的运算、不知疲倦的执行力,保障任务的稳定推进。
在长虹,智慧显示绝非孤例。自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以来,整个集团实现了从生产流程到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柔性生产线通过物联网实现动态调度,大数据平台精准驱动资源配置,工业互联网将上下游生态深度串联。这种变革不仅重塑了传统制造范式,更与合作伙伴形成优势叠加效应,共同擘画未来工业生产的全新图景。
开启中国家电制造领域的新纪元
早在2017年,长虹就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围绕感知、理解、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储备核心能力,2019年,四川绵阳长虹智慧显示工业园建成投产完成,2020 年1月15日长虹智慧显示工业园 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线正式投产,这对长虹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意味着行业内首家5G+ 工业互联网生产线建设成功,开启了中国家电制造领域的新纪元。
在海外市场,长虹也配备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捷克、西班牙、墨西哥、印尼、越南建立自有产线和工厂,并通过高效运用库存系统实现信息集成、实时监控及快速响应市场变化。2024年上半年,长虹实现海外营收127亿元。
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技术总监徐庭锐介绍,目前,长虹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聚焦企业商业库存周转优化、生产制造效率提升、供应链资源整合、大规模柔性生产等应用场景,全面覆盖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以及产品延伸服务等全流程的重点环节。
据介绍,2024年至2025年,长虹将全面推动制造设备、产线更新。根据计划,长虹两年内将推动重点项目超过100个,覆盖产线超过110条。长虹的的“数据炼金术”已然是对制造业从生产-仓储-物流的全流程重构,实现了“需求即生产”“流动即仓储”的新制造业法则。
长虹的“零库存”实践变革,不仅重新定义了生产效率的极限,更开创了制造业的新法则,当全球制造业仍在规模经济中挣扎时,长虹已用数据之力,叩开了精准经济时代的大门。(杨丽蓉)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