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的数智强企·2025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中心、中企报数字经济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湖产业创新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负责人杨爱霞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分享。
以下为分享内容:
传统制造业的痛点与转型之需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方向。然而,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协同效率方面,跨部门及上下游协同相对来说较困难;二是在智能化方面,离散制造类企业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三是在复用率方面,由于离散制造业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等特点,所以复用率相对较低;四是在市场响应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快,对制造业的响应需求大大提升。面对这些痛点,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必答题”。
系统性推进数智化升级
针对上述痛点,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骄成超声”)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效率提升、智能化、高复用、敏捷响应”等目标,系统性推进数智化升级,实践路径聚焦以下核心方向:
一是供应链协同降本,构建供应商协同模块,强化与合作伙伴的连接,共享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
二是智能化基础平台,深度融合ERP、HR、CRM、费控、预算、供应链协同、智能化及PLM等领域,形成跨部门数据闭环,消除信息壁垒。引入AI工具,实现机器学习及Agents应用,强化客户服务,优化流程,洞悉客户需求并实现智能化应用。
三是增加复用率,通过PLM系统对产品结构进行模块化拆解,实现研发与生产之间的联动共享,将相似功能的单元标准化以适配多品类产品,减少定制化设计需求,增加资料复用率。
四是提升响应速度,引入RPA应用实现自动化流程,托管鼠标和键盘,减少人工干预,直接与RPA机器人对话,提高响应速度。
数智化升级带来机遇和创新
RPA与AI绝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概念,而是真正扎根于业务场景的“效率加速器”。它们像精密齿轮般嵌入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从高频重复的流程自动化,到复杂决策的智能辅助,从车间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到跨部门数据的深度挖掘。这些技术不是悬挂于愿景蓝图中的“未来科技”,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自动化替代低效人力、以算法优化资源配置、用智能预测规避风险,最终成为驱动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动力引擎。
其中,信息技术部网络设备状态自动巡检就是技术应用落地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日常工作中,信息技术部需定期对核心网络设备进行状态巡检,包括硬件资源使用率、系统版本、设备性能、网络接口及路由状态等检查。传统模式下,工程师需手动登录设备逐项查询数据,将结果分类整理至Excel表格,并通过企业微信发送通知。此过程涉及大量重复性操作,且每月需耗费15小时完成。
这样做的痛点是:操作繁琐且耗时,手动巡检需逐台设备登录、查询、记录数据,月均耗时15小时;人工整理易错:数据分类与表格格式化依赖人工操作,存在遗漏或格式错误风险。
智能化升级后,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机器人自动登录设备、抓取数据(如硬件状态、系统版本等),并分类存储至服务器端,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标准化输出,自动生成格式统一的Excel文档,预设分类阅读模板,确保结果清晰且无遗漏;实现了自动消息通知,任务完成后,机器人通过企业微信群自动发送结果通知,减少人工操作环节。提升了效率,操作时长从每月15小时大幅缩减至2小时,效率提升约86.7%(节省13小时/月)。
以上案例说明了数智化升级给制造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机遇和创新。在经济效益上,通过数字化流程优化,减少冗余节点,降低材料及人员耗损,让数据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显著提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输出实现自动集成应用。在敏捷交付上,交付部署速度加快,产品上市周期缩短,提升了市场响应能力;质量报检流程优化,确保产品质量,增强客户信任;售后和销售商务信息流打通,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在提升客户价值上,OA系统实现售后问题实时上报和快速处理,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平台自动分配和追踪处理进度,提升服务效率。在智能化响应上,RPA及AI工具的引入,实现了智能化响应,降低了成本,提高准确性并缩短周期,财务核算系统规范精细,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保持了数据的准确性。在产品质量上,加强安全管控,质量流程线上化,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密系统和数据备份机制确保企业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在社会及生态效益上,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缩短开发周期,提升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积极回馈社会,解决行业就业问题。
未来,骄成超声将打造“自动化流程+智能化服务+知识化资产”三位一体的体系:对于自动化流程,进一步扩展RPA应用场景,覆盖更多场景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智能化服务,通过AI和大数据,构建预测性维护、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对于知识化资产,沉淀技术经验,形成行业知识库,赋能产业链协同创新。
审核:张杰 李祝义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