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文明的绿色社会是当前发展的主旋律,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到社会生活的点滴变迁,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作为落实国家相关规划纲要与方案的重点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伴随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南沙迎来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蒸蒸日上。同时,区域发展也对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原有水利设施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暴露出防洪潮标准不足、排涝能力有限的问题。为顺应区域绿色发展的需求,驻穗央企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勇担重任,毅然开启生态堤和河涌整治项目建设,打造安全、生态、宜居的水环境,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挑战中探寻坚固与绿色平衡的生态堤
中交四航局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生态堤建设工程(21涌以南)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它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与周边的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场馆相互映衬,共同塑造了南沙区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滨水空间体系。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设计标准建设的生态堤,宛如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为南沙区抵御着极端天气和潮水侵袭,提供了可靠的防洪潮保障。
2023年10月,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正式进场施工,却未料到,开工伊始便遭遇了棘手难题。南沙综合体项目所处区域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四周被泥塘包围,土地含水量高得惊人。“这些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高,要在这样的软基上建4.5公里堤防,难度不亚于在豆腐块上‘垒长城’。”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蒋永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禁感慨万千。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蒋永春带领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考察,反复研究,还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分析,最终确定了“堆载预压+搅拌桩”复合处理方案。堆载预压,就像是在土里插入一根根“吸管”,通过在地基上堆载大量的土,让土里的水分顺着排水板的通道疏导到表土层和集水井,从而把水“吸”出来。“这里面积广阔、地基软,要先把地基压实,再采用搅拌桩将关键部位和土质较软的区域加以固化,就像在‘豆腐’上插筷子,让它变得更坚实更稳固。”蒋永春形象地解释道。
方案确定后,施工现场迅速掀起了大干快上的热潮。一船又一船的堆载土从海上运过来,有序地填进场区内,搅拌桩施工也紧密配合,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中交四航局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稳住了这块“软豆腐”,有效解决了软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问题,为后续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工程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土源不足、交叉施工以及暴雨洪涝等诸多干扰。特别是在暴雨季节,为确保工程进度,机械和人员24小时连轴转,排水泵和人工修筑排水渠双管齐下,大家齐心协力,就为了能按期完成任务。”中交四航局项目生产经理蔡楚辉谈及生态堤建设的艰辛过程,满是感慨。经过连续奋战,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成功将地基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为后续工程扫清了障碍。

如今,漫步在生态堤上,海风轻拂,送来阵阵花香。临水侧的格宾石笼间,小鱼欢快地游弋;斜坡上的植生混凝土里,狗牙草的根系深深扎入土体。原来,生态堤的堤岸结构设计独具匠心,采用了植草护坡和格宾石笼护坡。植草护坡如同给堤岸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毛衣”,草本植物的根系紧紧抓住泥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格宾石笼护坡则像一个个坚固的“石头笼子”,既能抵御水流的冲刷,又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此外,景观设计巧妙融入自然元素,通过种植各类本土植物,构建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植被群落,随着季节变换,呈现出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景观效果,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唤醒水乡灵动脉络,守护生态家园
在生态堤的不远处,中交四航局万顷沙十九涌以南河涌整治工程按照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设计标准开展,旨在全方位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以前下大雨,这里的水三天都排不干,到处都是积水,出行特别不方便。”当地居民对十九涌昔日的模样仍记忆犹新。
该工程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致力于提高该片区域绿地系统雨水资源利用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以及绿地率,打造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走廊。工程涵盖了河涌整治、水系联通、溢流堰建设及生态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就像是为该片地区进行一场精细的“血管疏通手术”。这不仅是解决当前河涌防洪排涝问题的关键,更是改善河涌生态环境、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

河涌整治长度达5.3公里,中交四航局建设者们拓宽现状河涌,有效增加了行洪能力与蓄水量;对河底进行清疏,去除淤泥和杂物,加快了河流水流速度,减少了污染物积累,显著改善河流水质。护岸工程选用生态友好型材料和工艺,如生态混凝土、石笼网等,这些材料在抵御水流冲刷的同时,还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有力促进了水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
水系联通工程长度为1.8公里,包括十九涌至二十涌连接涌1.2公里和二十涌至二十一涌连接涌约0.7公里。打通这些连接涌,实现了不同河涌间水体交换与流通,增强了河涌水动力,大大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在河底清淤的过程中,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投入数十台清淤设备接续工作,沉积多年的黑臭淤泥被缓缓抽出,夹杂其中的塑料瓶、废旧渔网等垃圾也随之浮出水面。随着一车车淤泥被运往处理场,河床渐渐变得清澈,河水也变得轻快起来,犹如一条挣脱束缚的蛟龙,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最终,各汇水分区的径流污染削减率大于61.5%,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河涌周围是55.66公顷生态建设区,在河涌两岸打造生态廊道时,中交四航局建设者们充分考虑到海边海风强劲、湿气重的自然环境,特意挑选了根茎粗壮的本土水生植物和滨水植物。但是由于海边土壤长期处于高湿度状态,透气性不佳,导致部分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难以汲取养分,嫩叶蜷曲发黄。如何让植物们“自由呼吸”成为建设者们最关注的问题。通过观察植物长势,中交四航局建设者在低洼处开凿了排水暗沟,不仅可以调节水流,也为植物根系及时输送氧气。渐渐地,芦苇挺直了腰杆,海芋舒展了新叶,木棉树幼苗在岸边扎下了根。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涌两岸,形成了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生态群落,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夕阳西下,崭新的生态堤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伴着莹莹碧水,在南沙最南端圈出一道绿意盎然的“翡翠链”。远处,水鸟成群,肆意翱翔在被夕阳染成橙红色的天空中,与郁郁葱葱的生态走廊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中交四航局的建设者们以“水利工匠”的执着与坚守,历经4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坚实可靠的防洪屏障和充满智慧的生态景观。他们不仅刷新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更通过55.66公顷生态建设,打造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现代水利样板,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迎来四方宾客时,这些蜿蜒的堤岸与清澈的河涌,正默默诉说着四航人如何用专业与匠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绘就人水和谐的崭新画卷。(作者:罗民华、廖国伟、曾俊佳)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