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漾濞县,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如何让一颗核桃撬动生态、产业、文化三重价值?云南大理漾濞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永刚讲述了漾濞核桃从“古树资源”到“富民产业”的蜕变历程。
从野生古木到地理标志
“漾濞核桃的故事,要从一段改写中国核桃史的发现讲起。”据杨永刚介绍,1980年漾濞境内发现的核桃古木,推翻了“核桃源于西域”的传统认知,证明中国是核桃原产地之一。清康熙年间《云南通志》记载“核桃漾濞者佳”,更让“漾濞核桃”成为品质象征。2011年,漾濞核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正式开启品牌化发展之路。
如今,漾濞核桃已形成“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全产业链格局,107万亩种植面积覆盖94.5%农户,2024年总产量12.96万吨、产值35亿元,人均核桃收入达9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漾濞核桃这颗“金色果实”真正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制度、品牌、管护、绿色协同发力
杨永刚表示,漾濞核桃产业能够发展得益于制度、品牌、管护和绿色四大举措的协同发力。
一是制度护航,在全国首创立法保障产业。漾濞以少数民族自治县立法权为依托,出台全国首部《漾濞核桃产业发展条例》,从种植区域、品种保护、加工标准等方面划定“硬规则”。配套制定《泡核桃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等6项地方标准,实现从施肥修剪到采收分级的全流程标准化,让“好核桃”有章可循。
二是品牌突围,打造“漾濞核桃仁好”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区域公共品牌战略,统一使用“漾濞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涵盖35个产品的品牌目录。通过参加国际农交会、举办“核桃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品牌“走出去”。2023年,漾濞核桃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线上销售额突破5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市场。
三是科学管护,专业团队激活“古树经济”。针对传统种植“散、小、弱”问题,漾濞组建10家专业管护公司,推行“托管+技术服务”模式,从土壤检测到病虫害防治,由专业团队统一管理,实现107万亩基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过去农户单干,亩产仅100公斤;现在托管后,亩产提升至150公斤,且一级果率从40%提高到65%。数据背后,是科技对传统产业的重塑。
四是绿色赋能,60万亩基地戴上“有机认证”光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漾濞大力推进绿色有机认证,60万亩核桃基地通过国内有机认证,14.2万亩获欧盟有机认证,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核桃集中产区之一。欧盟市场对农残检测近乎苛刻,而漾濞核桃凭借“零农残”优势,每吨收购价高于普通核桃3000元。
从卖原料到卖“生态+文化”
“漾濞核桃的价值,远不止于坚果本身。”据杨永刚介绍,依托千年核桃古树群,漾濞打造“光明村万亩核桃园”“云上村庄”等文旅IP,开发核桃采摘体验、古树康养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同时,云南省特色产业园区集聚20家加工企业,开发核桃油、核桃乳、核桃肽等30余种精深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45%,产业链附加值增长2.5倍。
如今,通过“核桃+文旅”“核桃+康养”模式,漾濞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让古老核桃林成为“可看、可玩、可消费”的立体场景。
谈及产业发展愿景时,杨永刚勾勒出“三步走”蓝图:短期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核桃交易中心;中期推动“漾濞核桃”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升国际话语权;远期开发核桃功能性食品,进军保健品、美妆市场。“我们的目标是让漾濞核桃成为‘中国地理标志的国际标杆’,让每一颗核桃都承载起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的乡村振兴梦想。”
从改写物种史的古树到富民强县的产业,从深山特产到国际品牌,漾濞核桃的蜕变之路,杨永刚的梦想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审核:子良 李海权 震乾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