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就业工作部署,创新开展研究生就业“复兴号”工程,打造“车头引领-引擎驱动-底盘托举-乘客定制”的四维联动机制,铺设“突出经典+资源服务”的双轨并行通道,用精准化、专业化书写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的“马院答卷”,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学科特色、育人温度的创新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近三年就业实现量质双升。
一、车头引领:学院班子有担当、“分责”且“尽责”
第一,严格落实“三包”责任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形成主要领导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相互补充,形成人人关心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的“全员化”格局。第二,近三年学院书记、院长主持召开全体研究生就业动员会、全体研究生就业推进会、研究生导师专题就业研究会、学生干部就业帮扶会,全面精准摸排研究生就业意愿意向、就业动态困难。第三,举办“书记院长茶话会”。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围绕“马理论专业博士招生新动向”“选调生岗位政策”“公务员与教师编招聘要求”等就业资讯进行精准解读,也有对“高校思政课改革背景下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党政机关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等行业前沿动态实施深度剖析。
二、引擎驱动:导师指导有温度、“用心”且“用情”
第一,发挥导师经验阅历与行业背景优势,帮助毕业生认识专业应用背景、了解行业动态、确定职业目标,通过“一人一策”方式,积极开展精准就业指导,使就业帮扶工作有重点和有特点。第二,对于要二战考公、慢就业、不就业等学生,做好细致的思想引领工作,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就业理念。第三,对于存在就业困难的重点群体,给予高度关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业、就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打通与社会“最后一公里”,用心用情助力研究生“好就业、就好业”。
三、底盘托举:辅导员工作有方法、“创新”且“实用”
第一,印发《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招生一本通》。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招生“院校分散、考核多元”的特点,整合全国109所高校马理论博士招生政策、考核要点及导师信息。第二,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就业一本通》,详细对岗位要求、求职路径、岗位信息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三,形成《研究生公考资源一本通》。针对学科特色和就业方向,通过梳理整合网络资源,详细介绍了公考免费课程资源、公考面试技巧及简历制作等情况。第四,发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就业百问百答》。以问答形式回答就业协议、就业档案、就业政策、简历撰写、职场礼仪等100个高频问题。第五,制定《全国人才政策汇编》。汇总各地人才引进、落户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助力学生把握区域发展机遇。
四、乘客定制:职业规划有体系、“因材”且“精准”
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学哥学姐面对面、就业榜样在身边等活动,强化了学生就业主体意识,通过优化研究生综合测评,增加学术训练、技能提升、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等项目加分,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由“就业等待”变“主动出击”。第二,整合“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等赛事资源,开设“备赛工作坊”,指导学生将专业学习转化为参赛作品,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的深度融合。第三,举办研究生面试“成长沙龙”,按照公考和高校就业两个类别组织队伍,每周进行模拟面试,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真切体验到面试的情景,熟悉公考面试流程,实现面试脱敏。
五、双轨并行:就业育人有特色、“前沿”且“全程”
第一,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为依托,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导读》等基础理论课程,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全覆盖。第二,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线,强化经典内容的渗透,梳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水平考核”工作新品牌,并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学术水平考核管理办法》。第三,学院坚持从培养全过程入手,加强质量监控与保障举措,将质量检查关口前移。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等关键环节的严格把关,明确经典原著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核心地位,确保其全面贯穿和有效落实。第四,创新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就业工作科学化和精准化。推送与马理论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整理就业日报等,搭建包括中学和高等院校等各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党校教师、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及国企央企等各种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个性化的深度就业服务。第五,学院坚持“走出去”拓岗与“请进来”育人相结合。组建“学院领导+导师+研究生代表”走访团队,每年实地考察30余家对口单位。走访中建立“校友荐岗”机制,邀请校友担任“就业联络员”,形成“走访一家单位、带动一批就业、辐射一个行业”的“拉链式”就业带动效应。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三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是“铸魂”与“落地”的双向奔赴的理念,将“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目标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就业导向深度融合,实现了“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的良性循环,更推动了博士升学率、辽宁省选调生上岸率、“三桶油”入职率、高质量就业率的突破。(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闫义夫 于静楠)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