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山坳里,藏着一间素色砖瓦房。推开门,泥土味混着墨香扑来,墙角堆着半成型的紫砂壶坯,墙上挂着未干的山水画卷 —— 这里是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创始人陈忠志的关门弟子刘书然的工作室,也是他让水墨与陶土对话的地方。此刻,他抹了把沾着陶泥的手,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意:"你看这陶土,都等着用水墨画出山的样子,咱们的采访也一样,就从这泥土和墨色说起吧。"
(刘老师的字画)
结缘紫砂:从刻字到融艺
问:您最早怎么和紫砂陶艺结缘的?这行对您有什么影响?
答: 2017年左右,我认识了一位制壶名家,开始尝试在紫砂坯上刻字,一来二去就入了这行。要说影响,以前画画是纸上功夫,现在拿起刻刀在陶土上走线条,书法的笔意、画画的构图全揉进去了,越做越觉得有门道了,之后便一直延续至今。
问:把书画搬到紫砂陶艺上难在哪?怎么变成您的特色?
答:创作中总少不了不期而遇的惊喜,这份惊喜藏在刀凿陶坯的粗粝间与笔落宣纸的柔润间。原以为刀和笔难以同调,但刻着刻着发现,紫砂的肌理能让线条更 “老”,有种沧桑感。反过来,这股子 “老劲” 又渗到我的画画里,现在纸上的线条也变得挺阔了。我把纸画的墨韵和陶艺的有型捏在一起,常常会听到朋友说 “这紫砂壶上的山水都会喘气了”。
(刘老师在紫砂陶艺上创作)
陶上山水:意墨与陶土的较劲
问:您画山水讲究 “墨随心动”,怎么把它搬到紫砂陶艺上呢?
答: 主要还是采用书画的手法,关键在于 “手感”。在陶坯上刻山,不能像描图纸似的死抠细节,得先找着画画时那种 “随手就来” 的感觉。比如刻棵松树,先大刀阔斧削出树干的斑驳之势以及生动气韵,再用传统技法借用小刀挑出松针的飞白,最后看整体像不像山里风刮过的树。这种 “先放后收” 的法子,让紫砂陶艺上的山水比纸上更显得有筋骨,观赏时有身临其境之意。
问:有没有哪件作品让您印象特别深?
答:烧制紫砂陶艺充满不确定性,每一次都是在喜忧之间。窑内分为六层,每一层温度相差2~3°,温度之差导致烧出来的效果也不一,而最能烧出好东西的是第二层。 去年做过一套 “溪山行旅” 壶。为了刻出雨中山的朦胧感,我在陶坯上试了十几种刀法,最后用斜刀轻刮出山石的肌理,烧制时故意让窑温低了两度到三度,出来的效果像极了宣纸上晕开的淡墨。开窑那天,壶身上的云雾纹路跟眼前秦岭山上的云雾似的,连山里挎篮卖菜的婶子们、蹲墙根唠嗑的老汉们,还有追着蝴蝶跑的小娃娃们都连连称赞。)
(恬静的院落,这里是刘老师的工作室)
山中日子:烟火气里的创作经
问:山里工作室和城里有什么不一样?
答:也算圆梦吧。这工间作室地处秦岭深处,竹篱、草亭,几间茅屋隐于青山绿水间,云雾缭绕,尽显自然古朴,成创作佳处。在此创作最大的好就是 “静”,早上听着窗棂外鸟叫,劈柴生窑炉时,能看见对面山头的雾慢慢散开来。以前在城里画画总觉得心浮无法沉静,现在对着山刻壶,刀下的线条都稳当些。有时候刻累了,往门口木凳上一坐,看着不知名的花花草草,转头就能把这动静刻到壶盖上。
问:听说邻居总给您送菜,这日子对作品有影响不?
答: 山里的村民、老乡实在,你拿自家种的青椒去换他们的玉米面,一来二去就处成亲戚了。这种烟火气渗到作品里,就像我画山水从不刻意 “做” 意境,就跟唠家常似的,把对山的感情刻进去,能让人感受到你的善良、纯净以及生活状态。前几天有藏家说,我壶上的流水纹看着特别 “亲”,像老家村口的小溪。
(紫砂陶艺成品)
笔刀之外:那些藏在作品里的根
问:您这书画底子,是不是打小就有启蒙?
答:自幼便与绘画结缘,至今已执笔数十年。带我叩开艺术之门的,是长我十几岁的家兄 —— 他彼时正担任美术教师,以一支画笔为引,领我走进色彩与线条的世界。小时候家里到处是颜料味儿,我趴在桌上看他画画,拿粉笔在地上临摹。后来学紫砂陶艺,才发现小时候练的书法线条,全成了刻壶的底子。
问:跟陈忠志先生学画那几年,什么道理让您记到现在?
答:老师所传授的书画里面的很多东西都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细节息息相关。老师总说 “功夫在画外”。这意味着要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然后将生活中的感悟提炼概括,运用到书法和绘画中。有回我闷头练线条,他拉着我去看老墙根的苔藓,说 “你瞧这苔痕的走向,比啥笔法都活”。现在刻壶遇到瓶颈,我就去山里转,看石头缝里长的草,水流过石头的样子,回来下刀就不一样了。
(紫砂陶艺上刻字)
守着陶土:不赶热闹的慢功夫
问:现在好多艺术家忙着上镜头,您为什么躲在山里不出来?
答:还是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老师当年就教导 “别让热闹乱了笔头子”。我这人心静不下来刻不好壶,再说山里的日子多有意思 —— 春天采蕨菜时能捡到好看的石头,秋天看枫叶红了就想刻在壶上。前几天有个网红想来拍视频,我跟他说 “我这活儿没特效,就是一刀一刀磨”,他待了半小时就走了。
问:您作品里的 “山稳水活”,是不是跟您这人挺像?
答: 可能吧。我性子慢,刻字制作紫砂陶艺从不赶工期,一件活儿磨两三个月是常事。有藏家说我的壶 “看着就踏实”,我想这跟我在山里待久了有关 —— 山就在那儿,不慌不忙,水呢,看着柔,却能把石头磨圆。我享受创作的过程,画画、写字、制作紫砂陶艺,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感受到人生价值的不同。
(精品紫砂壶)
出招藏家:怎么挑一把好壶
问:您觉得藏家为什么喜欢您的作品?
答: 可能是 “不一样” 吧。别人做紫砂爱做规整的图案,我偏要把山水画 “搬” 上去,刻得松松快快的,像山里的云似的。再说书画和紫砂来回做,画画的灵感能给陶艺提气,做壶的手感又能让书画更实在。
问:给想收藏的朋友支个啥招?
答: 先学会摸 “脾气”—— 手工壶和机器壶手感不一样,手工的壶身能摸出刀刻的起伏。再看 “活泛劲儿”,好的紫砂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看着都像活的。我现在一年就做几十把壶,后续会推出一些限量版作品,把山里不同季节的样子刻出来,也会举办针对藏家的专属艺术活动,传递这种艺术价值: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
后记:一把壶里的山与心
刘书然,西安市人,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新时代书画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创办人、长安画派代表人物陈忠志的关门弟子,现专注于紫砂壶烧制与绘画融合创作。
从画画到刻壶,刘书然在山里守了七年。他说紫砂和山一样,看着硬邦邦,处久了才知道里头有 “呼吸”。就像他刻的山水壶,壶嘴流出的不是水,是秦岭的雾;壶把握着的不是泥,是山里的风。这或许就是手艺人最实在的浪漫 —— 把日子过成陶土,拿光阴当刻刀,慢慢磨出心里的山水。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