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林碳纤维携着松花江畔的晨露,奔赴江苏风电场的怀抱;当长光卫星的“天眼”掠过岭南稻田,将精准数据注入深圳算法中心的脉络;当图们江畔的俄罗斯粮油乘着中欧班列,直抵粤港澳超市的货架——这些跨越山河的经济脉动,正悄然编织出中国经济的崭新图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来不是抽象的政策宣言,而是一场破除体制机制沉疴、重塑发展基因的深层变革。
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率队在吉林“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调研中,从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突破到创新生态的开放构建,从口岸枢纽的规则衔接再到要素流动的壁垒破除,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探索,恰似一扇清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场变革涌动的磅礴力量。
一、疏通经济脉络: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破局路径与关键突破
破除壁垒,让要素流动实现突破性畅通。曾经制约经济循环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障碍,正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消解。商品服务跨区域自由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开始循着市场信号高效聚合——现代流通网络的织密、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让要素流动的“高速公路”日益畅通,经济循环的梗阻点持续减少。
统一规则,为公平竞争筑牢实践根基。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的全国统一进程加快,企业逐渐摆脱对特殊政策的依赖,更多凭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强化,为市场秩序装上了“稳定器”,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得到守护,创新活力在有序竞争中不断迸发。
协同发展,让产业链韧性显著提升。产业布局“小而全”、同质化竞争的内耗现象逐步改观,不同区域依据比较优势形成的分工协作格局正在形成:东北粮仓与南方食品加工的衔接更紧密,西部能源与东部制造业的联动更高效,区域间“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让产业链堵点卡点不断打通,整体韧性持续增强。
激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打开空间。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不再受地域限制,科研专利转化、创业创意落地、技术应用场景拓展的渠道更加顺畅。开放生态中技术、资本、数据的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开放链接,让双循环联动效应初步显现。统一大市场绝非“闭门循环”,而是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实现“内外联动”。口岸对接国际规则、跨境通道持续拓展,让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源的联结更紧密。制度型开放的推进,既让国内市场对全球要素的吸引力增强,也让中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实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形成。
二、锻造产业经络: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吉林落子
吉林省的探索实践,如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济经络”中精准落子,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力。从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到科技创新的要素流动,从口岸经济的开放联动到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这些具体实践既展现了地方发展的特色路径,也让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图景在地方实践中更加清晰可感。
高端制造,让产业链“经络”贯通。长春一汽以“链主”身份主动打破地域壁垒,搭建起覆盖多个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协同平台,通过“本地配套+跨区域优选”模式,显著提升供应链响应效率。这种模式不仅让本地制造与长三角研发、珠三角智能网联技术形成高效联动,更推动了汽车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产业链条如通畅的经络般高效运转。中车长客则依托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物流网络,整合多个省份的百家供应商资源,实现了从“国内配套”到“全球输出”的跨越,产品已进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充分印证了统一大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为“经络”注入新质动能。长光卫星通过整合多地发射资源、研发技术、应用市场等全国范围内的配套力量,构建起完整的“创新闭环”,大幅缩短卫星制造周期,使“吉林一号”星座的遥感数据能在短时间内服务全国。北湖未来科技城作为区域创新高地,聚集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推行“人才资格互认”“创新券全国通用”等制度创新,打破了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让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高效聚合,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试验田”。
开放门户,让“经络”延伸至全球。图们口岸通过“关铁通”模式和“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显著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实现俄罗斯大豆短时间内直达山东加工厂。同时,该口岸主动对接朝鲜、俄罗斯相关口岸,共建“标准对接清单”,推动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相衔接,让沿边地区从“地理末梢”转变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接全球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畅通循环经络: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深化路径与未来方向
坚持“立破并举”,构建制度长效机制。“立”要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基础制度从“初步统一”向“精准协同”升级,让要素交易规则与数据流通标准形成闭环。数据要素领域需明确跨区域流通规则,细化场景分类标准,确保制度稳定且适配市场变化。“破”要聚焦深层梗阻,破解隐性障碍,整治地方保护下的利益固化与规则歧视,通过常态化监测防止市场分割反弹。“立”“破”结合是制度成熟的标志。
强化“软硬联通”,打造高效循环系统。“硬联通”向智慧化升级,推动数字货运、智能仓储与算力网络融合,依托智能平台匹配跨区域需求,构建“实体通道+数字链路”载体,提升要素流动效率。“软联通”深化规则互认,从标准统一转向监管协同,建立跨区域执法联动,实现企业资质、检测结果等“一次认定、全国通用”,消除“制度性摩擦力”。
释放比较优势,塑造区域协同生态。引导各地守住粮食、能源安全底线,发展特色产业:东部聚焦科创与高端制造,中西部强化资源保障与特色加工,形成“创新策源—制造转化—资源保障”分工链。通过共建产业联盟、共享科技设施,让技术、人才、资本流动从“自由流动”升级为“精准匹配”,避免低水平重复,形成“各扬所长、链网共生”生态。
激发主体活力,培育市场内生动力。保障各类主体平等准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技术适配等支撑。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容错机制,鼓励企业从“适应规则”向“参与创新”转变。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让企业经验上升为行业规范,形成“主体活跃—市场完善—活力更强”的正向循环。
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内外联动格局。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将国内经验转化为国际提案,推动跨境电商等领域标准互认。通过国家级平台吸引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让国内市场从“吸引要素”升级为“配置资源”枢纽,使双循环从“相互促进”迈向“深度融合”,为全球治理提供兼具实践性和包容性的“中国方案”。
破藩篱、畅循环,这场关乎中国经济未来的深刻变革,正以打通梗阻的魄力、协同联动的智慧,不断激活大国经济的新动能。从要素流动的壁垒破除到规则标准的协同统一,从地方实践的生动探索到全国布局的深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仅让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高效配置,更重塑着中国经济的内在肌理;当市场的“经络”愈发畅通,区域的比较优势充分释放,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必将在统一大市场的坚实基础上,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更持久的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大国经济的新篇章。
(作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振兴吉林联盟主席、北京吉林商会荣誉会长葛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