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的前半生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可里;那把后半生还给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2022年,三位行业背景深厚、平均拥有超过20年半导体行业从业经验、曾拥有数百万颗芯片商用实战经验的“量产老兵”,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联合创立希奥端(深圳)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奥端”),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性能领先、安全可靠的服务器CPU和解决方案为目标,在计算芯片领域积极投入“开源和开放的第二计算平面”事业。

面对巨头构筑的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希奥端拒绝市场投机泡沫,远离纯粹技术理想主义,而是借力开源生态与国产替代浪潮,以差异化技术填补巨头覆盖盲区,在细分领域实现破局,为后摩尔时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探索全新路径。  

“铁三角”择高立、向宽行    

2022年,三位经验丰富的顶尖架构师、量产专家和产业资源整合者,相继放弃稳定的职位和财务自由的生活,联合创立希奥端。他们本可以靠着丰厚的前期积累安享人生,却选择在行业变革的关键时刻重新出发。

“时不我待!”公司CTO林云用这四个字道出了团队的紧迫感。回望2022年这个关键节点,技术层面上,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复杂性的增加,传统摩尔定律的推进难度日益增大,必须转向系统级创新而非单纯缩小工艺节点提升计算能力;市场层面上,AI引领的新兴应用场景呈现井喷式发展;多种力量的交汇,创造了一个稍纵即逝的产业窗口期。

在半导体行业这个充满诱惑的竞技场,希奥端“铁三角”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最难啃的“硬骨头”——CPU赛道。这缘起两大风口:

一是数字基建浪潮

2020年国家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超级项目规划,未来十年将建设超过5000万台服务器。CPU作为核心部件占据总成本的34%,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是AI算力革命

在典型AI训练任务中,CPU消耗了超过50%的功耗和计算时间,传统架构已严重制约算力提升。随着AI服务器市场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对新型CPU架构的需求迫在眉睫。

赛道既定,创业团队又站在了面向技术路径的十字路口。众所周知,X86、ARM芯片架构一直是国际主流的两大架构。前者被英特尔和AMD封闭使用,后者则收取不菲的授权费用。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快速实现商业闭环是生存之道,对大芯片也不例外。所以,贸然选择非主流架构无异于商业自杀。

“国外巨头已经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你要追赶他们,如果仅靠时间,双方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因为技术的演进是有加速度的。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用适当的投入换取时间。”林云直言。 

彼时,ARM公司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其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由2018年的0.1%跃升至2022年的近10%,在中国区尤其增速明显。

这反映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独特的竞争生态——既非“赢家通吃”,也非充分竞争,而是在技术演进与政策博弈中形成动态平衡的分层竞争生态。 

基于此,希奥端确立了“ARM架构+边缘计算”的差异化路线:一方面借助ARM成熟的生态体系快速切入市场,另一方面聚焦巨头尚未形成垄断的边缘计算领域,在垂直行业建立核心阵地。

将ARM核“烹制”出极致风味

事实上,希奥端创立之初,技术团队和架构团队就与ARM公司进行了密切技术交流讨论。与其它厂商的常规商业采购不同,希奥端与ARM公司的IP授权讨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应用场景与IP版本匹配、可实现性与IP性能协同的过程。

ARM有其固定的技术迭代节奏,既要考虑其大客户的需求,又需兼顾工艺演进的节奏。然而,这些不同功能的单点IP只是完整功能芯片的组件,还有自研组件以及跨不同组件的大量配合协同工作。这就要求希奥端的团队必须具备完整的产品化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核心计算单元的性能,又要平衡功耗和芯片面积,还要考虑高可靠性的设计。这种微妙的平衡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竞争力。

“如同米其林大厨对待顶级食材,ARM等IP供应商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主料’,而我们需要通过自研‘配料’和精准的‘搭配’和‘火候’掌控,才能烹制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芯片‘盛宴’。”林云解释道。

因此,团队需要将客户需求“翻译”成各IP供应商能理解的技术语言。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希奥端提出了多项特性和架构需求、IP版本交付的要求以及对后续架构的演进方式等,部分被ARM等IP厂商采纳并交付。此外,希奥端通过自研的“RISC-V加速器”和“互联”能力,使CPU在目标场景下的综合性能大幅提升,这是希奥端区别于单纯IP集成厂商的优势体现。

作为全球顶尖的半导体IP供应商,ARM核心客户群涵盖全球科技巨头。希奥端能够跻身ARM技术团队中国区的密切合作名单,正是源于团队的这些核心竞争力。这也让希奥端成为中国少数能与ARM架构师们进行深度技术对话的企业。

2024年第四季度,希奥端成功获得ARM最新一代核授权,该架构与云计算场景较为适配。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希奥端是该版本架构服务器Server领域的首位授权获得者。

林云强调,希奥端的强项是SoC(系统级芯片)架构设计和交付能力,ARM IP核只是公司技术拼图中的关键一块,因此团队也在具体的应用场景、IP间配合、可靠性设计、工程工艺、解决方案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细节设计,“力争将最高端的原料,烹制出更极致的风味。”

目前,希奥端首款ARM CPU产品正处于紧锣密鼓的交付阶段,当前已经可以在测试平台上运行操作系统和虚拟机Demo。这也标志着产品前端设计全面完成,已进入后端物理实现阶段。

据了解,希奥端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商用CPU芯片。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多家服务器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并同步完善了开发者社区与行业解决方案,以加速技术成果向规模化应用落地转化。  

“第二计算平面”的技术长征

近年来,芯片行业已告别资本“大水漫灌”的时代,投资逻辑从“广撒网”转向“精聚焦”。今年6月5日,希奥端仍逆势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为联合领投方之一。

林云表示,投资方首先会看重赛道价值、行业卡位和团队能力,但也能感觉到,当前投资方更倾向“技术+场景”双轮驱动型项目,对单纯技术理想主义或市场投机型企业的容忍度显著降低。 

南京市创投集团投资五部总经理胡勇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希奥端聚焦的服务器CPU赛道,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大。好在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头部产业方深度合作,降低了产品定义偏差的风险。希望公司继续稳扎稳打,在后续的新品开发中一次流片成功,加速市场开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融资资金除了用于采用ARM最新IP的CPU产品交付,也将投向RISC-V微架构设计探索。并且,在RISC-V方面,希奥端也已和国内顶尖团队建立了合作。

倪光南院士曾断言:“RISC-V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场影响未来计算架构的全球化变革。”对此,林云深表赞同,“中国能否在AI+开源芯片的浪潮中主导生态,取决于能否将RISC- V的技术开放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能力。”据悉,业界需要在芯片设计、软件生态、工具链优化、标准化推进等方面持续发力,只有当 RISC-V芯片能够让客户“无感切换”,达到X86和ARM同样的生态水准,RISC-V才能真正进入全球主流市场。

在半导体的这场马拉松中,希奥端选择以“技术现实主义”应对挑战:既拥抱ARM的现成生态,也押注RISC-V的未来潜力;既追求商业落地,也坚持长期创新。

目前公司已经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短期,基于ARM生态尽快实现商业闭环,快速形成现金流;中期,联合RISC-V联盟,通过开源生态打破传统巨头的垄断;长期,突破指令集与微架构创新,以自主架构定义未来。  

“希奥端提出支持‘打造开源的第二计算平面’,这类似于ARM在X86主导格局中的市场定位,也是企业成长所必经的中间态。”林云目光坚毅地表示,“前方或许一马平川,或许荆棘密布,但我们始终锚定一个终极目标:拥抱开源生态,支持AI造福社会,以ARM和RISCV指令集为基础,打造客户用得上用得起的计算芯片。”

正如团队内部经常提及的:“在‘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之外,更要‘Stay positive’——行业需要乐观的长期主义者。”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753)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