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在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的精心策划与全程指导下,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赴河南茶香木韵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的23名成员走进信阳、新乡等地。队员梁宿蕾拿起相机记录沿途村落风貌,孟凡翔、薄可臻则提前整理好调查问卷,以非遗传承为桥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一场以木雕与茶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探索正式启程。

  木艺赋能:匠心传承中的文化觉醒

  在新乡木雕工坊,新乡市李派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刚老师倾囊相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木艺课堂。从千年技艺传承脉络到刻刀凿子实操技法,大刚老师以“雕刻是做减法”的哲思,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全程参与,结合专业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在老师们的启发下,队长吴涵带领团队成员从泥塑塑形起步,逐步挑战木材切割与线条雕刻。成员陈欣欣主动尝试木材粗加工,因力度控制不当险些失误,大刚老师及时扶住他的手腕笑道:“雕刻如琢心,急不得。”指导老师孙媛慧见状,带领成员用橡皮泥模拟雕刻流程,赵静蕊灵机一动,将校徽图案融入泥塑雏形,启发团队后续文创设计思路。通讯员柳泉冰用镜头记录创作过程,尝试将几何元素、动漫形象等融入传统木雕,一件件兼具古韵与潮流感的作品惊艳亮相。“每一次下刀,都能触摸到匠人的执着。”成员于沛华感叹道。

  队员们还在抖音推出系列短视频,用快节奏镜头呈现木雕雕刻过程的鲜活画面,搭配趣味解说,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小红书发布图文,展现木雕文创产品设计灵感与魅力。

  茶韵入屏:一片茶叶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在信阳茶园,实践团跟随当地茶农学习鲜叶采摘标准与“提手采”“双手采”等手法,记录气候、时令对茶叶品质的微妙影响。“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的农谚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对细节的机制追求。在炒茶作坊,同学们观摩传统手工炒茶技艺,娄冰琼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析温度与力道赋予茶叶灵魂的奥秘。此外,在郝堂村周村长的带领下,团队还走访了“中国最美乡村”郝堂村。在周村长的介绍下,深入了解茶文化如何串联民宿经济、手工艺品销售等多元产业。孙媛慧老师指导同学们梳理乡村振兴案例,规划宣传方案,开展了多场直播带货活动。在直播间,同学们化身非遗推荐官,王天赐同学把控直播节奏,李运濮实时回复观众提问,详细介绍茶叶品质溯源,全方位展示产品特色。通过“文化故事+产品展示+限时优惠”的模式,累计吸引超万人次观看,助力信阳茶叶销量显著提升。

  暮色中的郝堂村,实践团成员手捧自制木雕茶盘与新鲜炒制的茶叶,结束了本次实践活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师生携手努力下,不仅让非遗技艺“活”了起来,更探索出“非遗+新媒体+电商”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未来,更坚定了他们以专业之力守护文化根脉的信念!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82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