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自动驾驶功能正逐渐成为汽车的重要卖点。自动驾驶系统就像是汽车的“大脑”,能够感知路况、做出决策并控制车辆行驶。而在这个“大脑”中,芯片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它负责处理海量的数据,确保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因此,选择合适的芯片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自动驾驶从封闭式路况到开放式路况的覆盖,对自动驾驶芯片与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汽车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来的图像和距离信息需要快速精准的处理,要求芯片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确保系统能够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做出决策。另一方面,汽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需要在有限的电池容量和燃油消耗下运行,这就要求芯片在高算力的同时还要保持低功耗,以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

  因此,智能汽车芯片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汽车能否在复杂路况下实现高效、稳定的智能驾驶功能,同时满足续航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一新兴领域,也吸引了一批来自不同科技背景的专家投身其中,共同探索智能汽车芯片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从智能手机领域跨界到智能汽车领域的芯片专家张璟先生。作为一名长期在图像处理和移动AI芯片领域深耕的技术专家,张先生在芯片图像处理、移动端SoC架构、ISP图像处理、AI协处理器等领域有近20年的深入积累。本次采访通过他的视角,一起了解智能汽车芯片选择背后的逻辑,以及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芯片选择涉及挑选合适的产品、确定其功能与性能需求以及后续的研发优化等多个环节。张先生指出:“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可以看作是‘巨型手机’,两者都依靠芯片控制功能。但智能汽车芯片需从0到1研发许多手机没有的新功能,如智能自动驾驶系统、安全系统、底盘调校等。这些新功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测试和验证。”

  在智能自动驾驶系统方面,系统对芯片的要求远高于传统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其核心任务不仅包括图像识别、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还需要在毫秒级响应的同时,兼顾功耗管理与安全冗余机制。这意味着,芯片既要“聪明”又要“稳定”,而这正是当下许多芯片厂商难以同时满足的矛盾点。在行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算法持续演进、国产生态尚在培育的背景下,选错一颗芯片可能意味着整个自动驾驶平台的架构需要重构。而一旦部署到整车平台,每次芯片更换所带来的适配、测试、认证等流程,可能带来数亿元级别的时间与资源损耗。张先生强调:“在当前智能汽车的芯片选型本质上是一次技术战略判断,而不是纯粹的性能比拼。”

  在最近一次核心芯片选型任务中,张先生通过构建“未来算法负载模型”,推演了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对并行计算、感知深度、存储带宽等维度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张先生主导搭建了一个囊括境外成熟供应商与境内新兴芯片企业在内的“备选平台池”,并引入多个仿真评估维度,包括算力密度、软件生态、编程灵活性、BOM成本、散热方案兼容性等,最终选定一款既可支撑现阶段L2+功能,又能演进至L3甚至L4阶段的中间层芯片。

  目前,不少车企正积极投身自研芯片领域。如小鹏汽车,其自研的图灵芯片已完成智驾功能测试,正加速推进芯片研发进程。蔚来汽车的神玑芯片NX9031已流片成功,该芯片采用5nm先进工艺,整车智驾算力堪比4颗Orin X,已搭载于旗舰轿车ET9。比亚迪也传出将于2025年推出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应用于智驾场景,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此外,吉利旗下的芯擎科技发布了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采用7nm制程工艺,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并在2026年广泛应用于旗下高端车型。理想汽车的自研芯片项目代号为“舒马赫”,已开始流片,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装车。这些车企通过自研芯片,力求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目前正是一个全新的应用的场景,芯片专家们不仅是在选择芯片,更是在选择未来几年的技术路径。从长期看,自动驾驶芯片的未来发展不会仅止步于更高的算力,而在于其是否能构建一个兼容灵活、节能高效、算法驱动的“智能算力平台”。技术路径的每一步,背后都是一次系统性协同的博弈。算法驱动硬件、硬件影响系统、系统引导架构,这一逻辑链条已经深深嵌入新一代智能汽车的“DNA”。(黄宇)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484)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