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的李柏映老师所著的《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丛书,为现代管理领域打开了一扇深入探寻中华文脉与管理智慧融合之道的大门。在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智慧正日益彰显其独特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理念,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李柏映老师的《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丛书,正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套丛书并非普通的管理著作,而是一位精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对古今智慧融会贯通的精彩诠释。丛书以 “四个讲清楚” 为指引,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通过系统解读《论语》《道德经》《孝经》等中华经典中的管理思想,向读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维。
在阐释《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时,书中深入解读了老子 “无为而治” 的思想,揭示了如何通过 “道法自然” 实现高效管理。书中指出,《道德经》有着深刻、缜密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进而形成科学的治理观,对学习者具有 “重塑的力量”。对于《孝经》和《论语》,则着重探讨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 的管理原则,强调管理中各安其位、德配其位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孝经》“不是单纯地讲孝道,还是一堂精彩的管理大课”。丛书还从《素书》中提炼出 27 条谏言,对应管理中 27 种常见问题;从《止学》中学习如何 “修身保身,一生平安”;从《了凡四训》中领会如何建立 “正确的人生观”。这些对经典的深入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华管理智慧世界。
读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增长见闻,更重要的是优化思维方式,改变看世界、看人生的视角和深度。南怀瑾先生曾说:“文化是人类民族的灵魂。” 如果不通过学习经典优化思维,内在思想储备不足,决策失误率就会很高。李柏映老师的这套丛书,通过对经典中管理智慧的阐释,能够帮助读者重塑思维格局,让读者在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能从经典智慧中汲取灵感,以更全面、深入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决策误区。“管理从哪里开始?从管理者的修身正始。” 这是《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丛书反复阐明的核心命题。这一观点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 “修身为本” 的核心观念,展现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一直被视为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基础,管理的成功本质上是修身的成功,管理之道是为人之道、修身之道、外王之道。

《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丛书积极响应了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方针。李柏映老师不是简单地解读经典,而是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炼出切实可用的管理智慧。例如,将《道德经》中的 “无为而治” 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艺术相结合,提出管理者应如何把握管理的度,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这种将经典智慧与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李柏映老师,本名李显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学者和实践者。他担任大连太阳谷华夏学校校长、明德崇实企业文化研究院首席顾问、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和企业中的研究与实践。李柏映老师经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悟,结合对西方管理科学的研究,在理论融合和一线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现代教育与企业兴衰的枢纽,体现了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的传统学术精神。
有专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管理而言具有重要价值,这些价值既体现为理念层面的人才至上、和谐共生、以人为本,又表现为伦理层面的重义轻利、义利统一,诚信至上、言行一致,自强不息、敬业奋斗,同时,宽严并济、赏罚分明、知己知彼等理念还为具体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必要指导。而李柏映老师的这套丛书,正是对这些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
《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丛书是一部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优秀作品,积极响应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它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助于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同时,它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作出了有益探索。在当今时代,面对现代管理中的各种挑战,这套丛书值得每一位管理者认真阅读和实践,它将引领人们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殿堂,探寻管理的真谛,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王新中)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