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31日,“第十四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合肥京东方医院承办。
大会汇聚全国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诊疗热点、技术革新与跨界融合等议题,共同探讨心脏重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引领心脏重症医学未来发展。
本届大会开设1个主论坛、24个分论坛、153场学术报告、213位专家参与授课和主持,用丰富内容构建起心脏重症的创新生态图谱,深度激活创新基因与医学探索精神。会议吸引了线下270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直播观看超52000人次。
开幕致辞
远瞻领航 共启新程
▼▼▼
▼▼▼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吕兆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陈杰
合肥京东方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仿教授
北京京东方医院副总指挥兼合肥京东方医院总经理平原总经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大会主席张海涛教授
合肥京东方医院心脏中心首席专家周汝元教授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志刚院长
合肥京东方医院、大会主席周炳凤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松教授
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党委书记张萌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海宁院区常务副院长章渭方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荣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子英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潞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白翎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爽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孙艺红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杨毅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罗哲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琼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慧玲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范西真教授
何仿:汇四海之智,聚创新之力,共筑心脏重症新未来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何仿院长代表医院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合肥京东方医院是京东方科技集团全资建设的国内首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是践行京东方智慧医工事业核心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开诊六年来,医院持续推动医疗服务创新与学科融合发展,在智慧医疗、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他指出,心脏中心作为医院重点学科,在周炳凤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多专科整合实现了心脏疾病患者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尤其在心脏重症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本次大会汇聚国内心脏重症领域前沿成果与智慧,旨在构建高水准、多维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期间将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理念碰撞与共识凝聚,共同助推我国心脏重症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陈义汉:精准智能、质控协同,推动心脏重症高质量同质化发展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向第十四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历届大会有力推动了全国心脏重症领域的推广与跨区域协作,极大促进了我国心脏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
陈义汉强调,当前心脏危重症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病情复杂程度日益加深,对精准治疗的需求尤为迫切,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他提出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并降低风险;二是深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通过智能技术辅助临床决策与患者监测;三是区域协作与质控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和规范化流程落地,缩小地区间服务水平差异,促进心脏重症诊疗的高质量与同质化发展。
“本届大会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专注于临床问题的深入讨论,重点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指引了清晰的方向。”
葛均波:致敬临床一线,聚焦国际前沿,助推心脏重症学科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为大会致辞。葛均波高度肯定了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十三年来取得的瞩目成就。他指出,大会为促进心脏重症相关科室的学术交流、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急救诊疗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及学科发展,葛均波强调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推进临床转化应用,并加强多学科协作,共同攻克心脏重症领域的诊疗难题。他特别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生坚持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为提高我国心脏重症整体诊疗水平而努力奋斗。
他特别向心脏重症领域的专家们致以敬意,称赞他们是“业务上最过硬、也最辛苦的一群人”,在患者生死攸关的时刻挺身而出,以高超医术守护生命。
吕兆丰:智融心域,跨界共生,AI赋能心脏重症新发展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吕兆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本次大会内容设计全面、视角前瞻,不仅系统关注心脏重症领域的核心进展,还敏锐聚焦人工智能与心脏病学的跨界融合。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与心脏重症医学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科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助力。他表示,本次会议通过丰富多元的学术安排和前沿热点的深入探讨,必将为与会专家带来丰厚收获,期待各位专家充分交流智慧、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我国心脏重症医学迈向新高度。
“人工智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前沿技术已来到我们眼前,但其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正因如此,将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引入心脏重症医学,更应成为重点关注的方向。这一融合不仅具有前瞻意义,也将为心脏重症医学的发展带来重要助力和深远影响。”
张海涛:十四载初心如磐,智护心途,迈向心脏重症新高度
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海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心脏重症学科14年来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心脏重症已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成为学科边界清晰、路径标准、培训体系完善的成熟学科,成为该领域的一面旗帜。张海涛指出,心脏重症大会已成为国内该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品牌会议。
面对未来发展,张海涛提出要围绕“让心脏休息”的核心理念,在传统研究方向深耕实挖的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心脏重症的全面融合,实现学科的质的飞跃和腾飞发展。
“十四年来,中国心脏重症学科如同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正满怀梦想与创造力,迎来成长与壮大的关键阶段。这个学科是我们共同培育的‘孩子’,承载着所有心脏重症人的期望与追求。我们坚信,它必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这正是我们全体同仁心中最深切的寄托和希望。”
主题论坛
引潮前沿 启发创新
▼▼▼
▼▼▼
开幕式后的“心脏重症主论坛”,学术氛围浓厚,精彩内容接踵而至。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静教授,《聚焦心脏重症热点:Impella时代来临了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松教授,《多学科协作,赋能心脏重症跨越发展》
■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海涛教授,《医学人工智能:共创与共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潞教授,《心脏重症2024现状,2025展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爽教授,《心脏重症亚专业发展的经验共享—哈医大二院模式》
■大会主席合肥京东方医院周炳凤教授,《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慧玲教授,《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对心脏重症救治范式的影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陈子英教授,《心脏重症学科建设:赋能心脏外科学新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罗哲教授,《急性肾损伤临床研究探索之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孙艺红教授,《心源性休克新的治疗理念与进展》
论坛由国内知名心脏重症专家联袂主持: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志刚教授,梅州市人民医院钟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赵荣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白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渭方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琼教授,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张萌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杨毅教授。
十场主旨演讲以高屋建瓴的见解,系统梳理了心脏重症诊疗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临床热难点,这场跨界观点的交融,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与会同道们的认知边界,更为后续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创新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
多元议程
实练·深论·云播 全景贯通
实操培训:器械实操技术精粹
会前举行的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培训班,围绕技术核心、临床应用及实操要点开展系统化培训。多位心脏重症领域专家就IABP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常见问题处理进行系统讲解,学员现场开展实际操作与互动研讨,提升临床实战能力。
二十四场分论坛:心脏重症全维进阶
在主旨演讲环节外,各分论坛同样亮点纷呈。24场分论坛以“全链、全景、全周期”为轴,重症心衰、出凝血管理、辅助循环支持、人工智能与精准治疗等议题全方位覆盖,让从急救到康复的每个环节无缝衔接,全景勾勒心脏重症学科最前沿。
线上直播:无界共享沉浸互动
与此同时,大会特别打造学术咖啡馆直播厅作为特色环节,邀请多位专家实时分享参会感悟、学科融合见解及大会亮点观察,让尖端医学与人文温度在镜头前交汇,随云端信号无远弗届传递给更多同道。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国心脏重症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将这一事业深深扎根于安徽合肥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
在会后的采访中,大会主席张海涛教授特别指出:“合肥京东方医院周炳凤教授作为我国心脏重症领域的早期发起人之一,为带动合肥乃至安徽省心脏重症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且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合肥京东方医院将继续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京东方智慧医工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携手全国同道,共同推动心脏重症诊疗水平提升,为守护人民心脏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合肥智慧和安徽力量。
审核:邢自强 贾晶晶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