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鹏远教授贲门癌专病团队
当60岁的山西患者姜先生拿到“癌细胞完全消失”的病理报告时,不禁喜极而泣。要知道,对被确诊贲门癌的患者来说,能够达到此效果的概率通常只有10%。
更难能可贵的是,术后常规复查胃镜时,内镜医师甚至都怀疑他有没有做过手术,因为镜像中完全看不到手术痕迹。而如果按照最初地方医院给出的胃部全切方案治疗的话,此刻的他或许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姜先生属于贲门癌进展期伴随淋巴结转移。我们经过常规性评价,建议他先行化疗,同时配合免疫增强,再做手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王鹏远介绍。
在北大第一医院胃肠科,每年完成同类型病例100余起。在这一治疗难度高、手术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的领域,王鹏远团队正在以“三大创新”屡次向贲门癌这个“命门之雷”发起挑战。
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位列第五位,但是死亡率却排在第三位。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在每年新发的36万胃癌病例中,约三分之一属于胃食管结合部癌,又称贲门癌。
贲门处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也是身体胸腹交界的地方。紧邻心脏、主动脉、肺、肝脏、脾等重要脏器,手术风险高。“胃食管结合部就像医学上的‘三不管地带’,”王鹏远解释道,“上面归胸外科,下面归腹部外科,这种学科分割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这一部位发生癌症,相当生命之门被植入了定时炸弹。在这个高危要地拆弹,必须要胆大心细,配合高技术工具的加持。
如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治疗效果最优?王鹏远团队借鉴日本“上消化道外科”先进经验,与胸外科自发组建了跨学科专业组,在两个学科之间形成配合补台不越界,患者福利第一位的诊疗理念。
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经展现出显著成效: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更在手术沟通和协作上达到无缝衔接,极大提升了治疗效果。
理念创新,实现病人生活常态化
“传统全胃切除虽然切除了肿瘤,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通常会产生倾倒综合症,腹泻、营养不良、贫血等病症。”王鹏远介绍。
为此,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食管优先”手术理念。即在确保切除范围精准,病灶清除彻底的基础上,开展最大范围保留部分胃部的手术。同时,通过双肌瓣吻合技术,该团队还成功实现了“人工贲门”再造。
“天然贲门就像单向阀门,我们手术就是要重建这个结构,达到能通不返流的效果。”这种技术创新使患者既能保住胃部的消化功能,又能有效防止反流,使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技术创新,驶入智能化“毫米时代”
借助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北大第一医院手术室内正进行着一场腹部外科的革命:术前,通过胃镜寻找病灶并以钛夹标示,此举可将误差控制在0.5厘米以内;术中,利用机器人器械520度无死角旋转和毫米级操作精度,实现出血少、创伤小、清扫彻底的手术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清扫30个以上淋巴结,远超15个的标准要求,机器人的缝合精度误差可以达到毫米级别。”王鹏远介绍说。
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王鹏远团队不仅攻克了90高龄、多次手术、肝移植术后等特殊病例的治疗难题,更建立起了全程化管理体系,从术前化疗,术后化疗,到术后营养指导与定期回访,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四个字的温度与内涵。
审核:高煜荣 烨航 震乾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