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从广西钦州港东站驶出,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中,西部陆海新通道迎来历史性时刻——截至2025年9月4日,年度集装箱发送量突破100万标箱,同比增长72.5%。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通道开通以来的纪录,更以“钢铁驼队”的姿态,在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的版图上刻下新坐标,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从“地理末梢”到“开放前沿”:通道重构西部经济地理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崛起,打破了西部地区“西货东运”的千年路径依赖。过去,重庆的汽车零部件需绕道上海港出海,耗时30天以上;如今,通过铁海联运班列直达钦州港,时间压缩至15天,成本降低30%。长安汽车物流中心经理许小龙的感慨颇具代表性:“通道让我们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布局’,东南亚市场订单同比增长40%。”
这种改变不仅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更是经济地理的重塑。通道以北部湾港为支点,以重庆、成都为运营中心,形成覆盖西部12省区市的“4小时物流圈”。数据显示,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9年的344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769亿元,今年前7个月已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18%。广西自贸区闵和粮油公司总经理潘南达的决策印证了这一趋势:“依托钦州港的区位优势,我们计划打造中国—东盟棕榈油交易中心,辐射西南市场。”
二、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物流动脉催生发展新动能
百万标箱的背后,是“物流+经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贵州,首列整列集装箱班列将2688吨化肥运往越南,开启西部农资出口新模式;在内蒙古,“包头—铁山港”纯碱班列的开通,让草原化工品首次直通全球贸易链;在广西,平陆运河经济带聚集新能源、绿色化工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在百色铝产业中尤为显著。国铁南宁局为当地企业定制“铝石+煤石”双通道运输方案,使氧化铝产量同比增长7.6%,铝材产量增长15.6%。更值得关注的是,通道正成为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黄金走廊”: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1个港口被纳入物流网络,1291种货物品类涵盖从电子产品到农副产品的全产业链,形成“中国制造”南下与“东盟资源”北上的双向循环。
三、从“效率革命”到“制度创新”: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
百万标箱的突破,离不开通关便利化、多式联运等制度创新的支撑。在友谊关口岸,“15秒过卡、一站式通关”模式让生鲜农产品通关效率提升80%;在钦州港,海铁联运一体化改革将集装箱转运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5小时,综合作业效率提高30%。这些“小切口”改革汇聚成“大效应”: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3.5小时,出口仅需0.3小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制度创新与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共振。马皇站改造后到发能力提升25%,钦州港东站到发货物突破1057万吨,新能源汽车专用卸车线实现“到达—对位—卸车”全流程10小时完成。这些硬核举措,让通道在面对全球供应链波动时展现出强大韧性——今年前7个月,班列发运量同比增长75.3%,较去年提前130天突破80万标箱大关。
四、从“区域战略”到“全球视野”:新通道书写开放新范式
站在百万标箱的新起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价值已超越区域范畴。它既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重要载体,也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的标杆项目。当内蒙古的纯碱、贵州的化肥、重庆的汽车通过同一通道走向世界,当东盟的棕榈油、澳大利亚的矿石、欧洲的精密设备经此进入中国,一个覆盖23亿人口、GDP总和超25万亿美元的超级市场正在形成。
广西发改委负责人的展望颇具前瞻性:“我们将以人工智能赋能通道建设,打造智慧物流平台,推动通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班列运行图从24条向30条的拓展,更预示着通道将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方向升级,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更具韧性的中国方案。
结语
百万标箱,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成人礼”,更是中国开放战略的“新坐标”。当钢铁驼队穿越崇山峻岭,当智慧物流连接陆海两端,这条通道正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书写着新时代“通江达海”的壮丽篇章。未来,随着RCEP深化实施和中柬(北海)产业园等跨境园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必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的“幸福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作者:赵金辉)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