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鄱大地的商业版图中,南昌市庐山商会正以全新姿态,探寻庐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发展脉络。2016 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原星子县撤销,县级庐山市设立,原庐山区牯岭镇纳入其行政区域,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纳入统一管辖,“大庐山” 发展格局正式形成。值得一提的是,星子历史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古代南康府城所在地,曾下隶星子、都昌、永修、安义四县,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如今 “大庐山” 格局增添了厚重底蕴。此次区划调整,不仅进一步整合了山地与城镇资源,更让鄱阳湖这一 “名湖” 与庐山的联动更紧密,让庐商群体对家乡的情感联结更深厚、发展视野更开阔。

(图 张泽妃摄)


近日,南昌市庐山商会首届庐商文化研讨会在南昌隆重举行,名誉会长刘极灿,庐山市乡贤代表刘光华、程家健、崔家楠、陶海南、王新宏、徐昭昌,商会会长郭春生、执行会长郭宏山、常务副会长张熙明、顾问刘永中及秘书长于细滚等齐聚一堂,众多乡贤代表积极参与,共同为庐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研讨会后,庐山在昌人士中激起热烈反响,众多庐山在昌的企业家、创业者及各界精英纷纷呼应,表达对庐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他们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商会表达参与庐商文化建设的强烈意愿,希望在商会引领下,以 “大庐山” 情怀为纽带,共同为庐商文化繁荣与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以文化为魂:锚定大庐山 “四名” 坐标,凝聚乡贤情感共识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对庐商群体而言,“大庐山” 格局的形成,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纽带 —— 而 “庐商文化” 这一理念,正是由常务副会长张熙明率先倡导,这份文化纽带本身包含 “名山(庐山)、名湖(鄱阳湖)、名佛(东林大佛)、名人(前辈乡贤 / 优秀庐商)” 的 “四名” 核心,是庐商文化与生俱来的地域基因与情感根基。在研讨会开篇探讨中,张熙明围绕这一坐标体系深入解读其内涵,为庐商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奠定更丰满的情感基石。

“庐商的根,一半扎在庐山的山石里,一半浸在鄱阳湖的水波中。” 张熙明的话语饱含深情,他进一步阐释:庐商文化不仅是商业文化,更是凝聚在昌庐商与 “大庐山” 家乡的 “精神乡愁”—— 庐山的雄伟挺拔,孕育了庐商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鄱阳湖的烟波浩渺,涵养了庐商兼容并蓄、开放共赢的胸襟;东林大佛的向善佛理,塑造了庐商诚信经营、回报社会的商业道德;而前辈乡贤的奋斗故事,更是激励后辈敢闯敢拼的精神源泉。他特别提到,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曾是统领四县的重要区域中心,其历史地位见证了当地商贸交流的悠久传统;如今自庐山市设立、牯岭镇纳入管辖后,“大庐山” 实现了 “山、湖、镇、佛” 的资源联动,从庐山核心景区到星子古县腹地,从鄱阳湖沿岸的渔村到牯岭小镇的街巷,资源整合效应让 “四名” 元素的凝聚力更强,这为庐商反哺家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 “根在大庐山、业在南昌” 的归属感愈发强烈。在场的庐山在昌人士纷纷点头,不少人回忆起儿时在鄱阳湖边捕鱼、在庐山脚下采茶的场景,直言 “四名” 坐标精准触达了心底最柔软的家乡记忆。

除情感纽带搭建外,商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规划与决心,更是凝聚乡贤力量的关键支撑。会长郭春生在分享中介绍新一届班子组建历程,强调班子成员始终以 “传承庐商文化、服务会员发展、助力大庐山建设” 为使命,致力于将商会打造成有温度、有力量的 “庐商之家”。他表示,将以 “四名” 文化为引领,推动会员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更要引导大家以 “大庐山” 情怀为纽带,主动对接家乡产业需求 —— 无论是参与庐山文旅升级,还是助力星子特色农产品推广,亦或是开发鄱阳湖生态旅游项目,都能在 “四名” 框架下找到发力点。


以定位立心:紧扣 “儒商” 内核,融入大庐山 “四名” 基因

锚定 “四名” 情感共识后,庐商文化的核心定位与精神内核如何界定,成为研讨会深入探讨的焦点。乡贤徐昭昌结合 “大庐山” 格局与庐商群体特质,进一步丰富 “庐商 = 新时代儒商” 的核心定位,将文化理念凝练为 “以儒立商、以情联乡、以实干兴庐(山)”。

这一理念既延续儒家 “诚信、仁爱、济世” 的思想底色,与东林大佛 “向善” 理念相契合;又深度融入 “大庐山” 的 “四名” 地域基因 —— 庐山的 “坚韧” 赋予庐商攻坚克难的毅力,鄱阳湖的 “包容” 培育庐商开放共赢的格局,而庐山市设立后 “文旅融合、农旅协同、生态优先” 的发展方向,更让庐商 “敢闯敢拼、反哺家乡” 的特质有了更具体的实践载体。徐昭昌进一步指出,庐商文化需肩负 “返乡投资、产业反哺大庐山” 的时代使命,比如参与家乡民宿提质改造、助力星子米粉标准化生产、开发鄱阳湖生态旅游线路等,让文化理念转化为服务 “大庐山” 发展的实际行动,让 “四名” 元素从情感符号变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许多庐山在昌人士表示,这一定位既贴合儒商精神,又紧扣 “大庐山” 发展需求,为商业实践提供清晰价值导向,也让 “身为庐商、助力家乡” 的责任感更加明确。


以创新赋能:挖掘大庐山 “四名” 底蕴,打造庐商文化品牌

明确定位与内核后,如何依托 “大庐山” 的 “四名” 历史文化与资源优势,让庐商文化从理念走向实践、从传承走向创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成为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执行会长郭宏山从 “大庐山” 历史文化视角切入,提出 “深挖大庐山‘四名’资源、融合现代理念” 的品牌打造路径。

他指出,庐商文化有悠久历史,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其过往的区域中心地位为当地商业文化积累了丰富养分;如今庐山市设立后,庐山的山水文化、鄱阳湖的生态文化、东林大佛的佛教文化、牯岭镇的民国风情与星子的古县底蕴形成合力,“四名” 元素相互支撑,为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了丰富素材。新时代需结合商业发展趋势,通过举办 “大庐山庐商文化节”—— 现场设置庐山书画展、鄱阳湖渔歌表演、东林文化讲座等 “四名” 主题环节;开发融合庐山云雾茶、鄱阳湖候鸟、东林大佛、牯岭别墅元素的文创产品;拍摄《庐商与大庐山》主题纪录片,讲述庐商与 “四名” 元素的故事等方式,让庐商文化 “活起来、传出去”,既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为 “大庐山” 宣传助力。

在文化载体建设上,乡贤陶海南结合 “大庐山”“四名” 背景,完善创办会刊《庐商之光》的具体建议。他表示,会刊以先祖陶渊明(其故里属今庐山市)为文化源头,开设 “庐商溯源・大庐山‘四名’故事” 专栏,既梳理古代庐山商帮依托鄱阳湖航运开展茶叶、瓷器贸易的历史,也讲述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的辉煌过往,以及庐山市设立后,牯岭镇与星子腹地协同发展、庐山与鄱阳湖文旅资源整合升级的新貌,用 “大庐山” 千年的 “四名” 文脉与时代活力 “武装” 当代庐商精神;同时设置 “当代庐商・反哺家乡” 板块,记录优秀会员参与大庐山建设的案例,比如投资庐山脚下研学基地、助力鄱阳湖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养殖等,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帮助年轻庐商坚定 “根在大庐山、业兴天下” 的文化自信。


以运营强基:联动大庐山 “四名” 资源,激活商会发展动能

文化品牌的长久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商会运营与 “大庐山”“四名” 资源的深度整合。乡贤崔家楠结合自身在企业会计行业协会的经验,提出 “对外联动、对内赋能、对接大庐山‘四名’资源” 的运营思路。

他建议,商会可一方面与省内外异地庐山商会、农业文旅等行业协会建立 “友好商协会” 机制,共享资源;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庐山市政府部门,搭建 “庐商 - 大庐山‘四名’资源” 对接通道,比如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庐山市招商会,重点对接庐山文旅项目、鄱阳湖生态农业项目;与牯岭镇民宿协会开展合作,打造 “庐商 + 牯岭研学” 线路;与星子农产品合作社签订采购协议,推广带有 “大庐山” 标识的特色产品 —— 这些产品既承载着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的文化记忆,也融入了现代生态理念,更具市场吸引力。同时利用自身会计行业资源,为会员企业提供财务咨询,尤其针对参与大庐山 “四名” 相关项目的企业,提供专项财税规划服务;共同开发 “大庐山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庐山文旅 + 牯岭研学 + 庐商企业参访” 等横向课题,将分散资源转化为产业合力,让庐商文化在服务大庐山 “四名” 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落地生根。

作为商会顾问,刘永中从战略层面补充建议,强调要将 “服务大庐山‘四名’资源开发” 融入 “分层服务” 机制:针对初创企业,提供与大庐山农业、文旅相关的创业培训,比如星子特色食品加工技术、庐山民宿运营技巧、鄱阳湖生态产品包装设计 —— 其中星子特色食品加工技术,正是对古代南康府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针对成熟企业,搭建对接大庐山重点项目的资源平台,如庐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同时将庐商精神与大庐山 “四名” 情怀融入日常活动,如在会员大会设立 “大庐山反哺先锋” 表彰,每年组织 “庐商返乡考察行”,让 “实干兴庐(山)” 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以传播发声:讲好庐商与大庐山 “四名” 故事,扩大品牌影响

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需通过有效传播扩大,而 “庐商故事” 与 “大庐山‘四名’故事” 的结合,成为传播的核心亮点。乡贤王新宏的分享尤为引人关注,退休后的他以 “自由撰稿人” 身份活跃在文化创作领域,对 “大庐山” 家乡事、庐商情始终饱含热忱。

“传播庐商文化,既要用老百姓看得见的渠道,也要讲好‘庐商与大庐山‘四名’’的关联故事。” 王新宏笑着举例说,他发现天气预报是群众关注度极高的民生窗口,“比如在央视、地方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植入庐商文化短片,画面里既有庐商企业家在牯岭镇助力民宿升级的场景,也有庐山瀑布、鄱阳湖晚霞的美景,还有东林大佛的宁静画面,更可融入星子古代南康府城遗址的镜头,让文化宣传自然融入大庐山‘四名’风光与历史底蕴展示,不生硬、不刻意。” 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他建议在商会公众号开设 “庐商说・大庐山‘四名’” 专栏,邀请会员讲述与家乡 “四名” 元素相关的故事 —— 比如 “我在庐山脚下种茶的父亲”“牯岭镇民宿创业记”“鄱阳湖边上的生态养殖初心”“传承南康府技艺的星子手艺人”“跟着东林文化学诚信经营”,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让读者看完能记住 “庐商靠谱、大庐山‘四名’很美”。这份发自内心的热心与细致,让在场乡贤纷纷点赞。

从学术层面,乡贤刘光华结合 “大庐山”“四名” 历史地理,完善庐商文化课题研究建议。他提出,与省社科院、南昌大学合作时,可重点研究 “大庐山‘四名’地域对庐商精神的影响”,比如明清时期星子作为南康府城,如何依托其区域中心地位带动周边都昌、永修、安义三县商贸发展,星子商帮与牯岭镇外来商户的互动、鄱阳湖航运对庐商贸易网络的支撑、庐山文化与东林佛理对庐商商业伦理的塑造,总结庐商文化与大庐山 “四名” 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的深层关联,既为商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也为 “大庐山”“四名” 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以落地为要:对接大庐山 “四名” 需求,推动文化转化实效

研讨会接近尾声时,如何紧扣 “大庐山‘四名’资源开发” 需求,将各项思路转化为具体举措,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名誉会长刘极灿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与庐山市发展规划,提出 “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聚焦大庐山‘四名’产业” 的发展方向,并明确 “12345” 工作部署:


(图 张泽妃摄)

搭建 1 个平台,即构建覆盖在昌及全球庐商的 “庐商资源对接平台”(线上 + 线下),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庐商资源的高效对接和共享,线下可在南昌、庐山市各设 1 个实体服务中心,方便两地资源对接;组建 2 支队伍,生产队伍整合家乡及会员优质产品 —— 尤其注重挖掘星子地区承载南康府文化记忆的特色产品,营销队伍负责产品推广与渠道拓展,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好 3 个方向,重点聚焦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三大品类,结合大庐山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抓好 4 个优势,借力长江经济带、大京九铁路交通、庐山北站物流中心、电商数字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庐商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 5 项工作,搭建庐商网络平台整合供需信息,召开庐商产品发布会与推荐会推广产品,举办庐商发展论坛研讨产业方向,出版刊物宣导政策、传递信息,抽调专人负责庐商文化与产业推进工作(展销会),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贤程家健从 “大庐山‘四名’” 辨识度角度,完善统一庐商标志的建议。他提出,标志设计需深度融入 “四名” 元素:以庐山含鄱口轮廓体现 “名山”,以鄱阳湖波浪线条体现 “名湖”,以简化的东林大佛轮廓体现 “名佛”,以毛笔书写的 “儒” 字变形(暗含 “名人” 精神,也隐喻星子南康府城的文化底蕴)彰显儒商内核,色彩选用代表庐山生态的绿色、象征鄱阳湖的蓝色、代表东林禅意的浅金色与代表诚信的深金色,让标志既彰显儒商内核,又直观体现 “大庐山‘四名’” 特色,提升文化辨识度与凝聚力。

商会各项举措的落地,离不开秘书处的服务保障,更需紧扣 “大庐山‘四名’” 情怀。秘书长于细滚表示,秘书处将以 “服务会员、助力文化、对接大庐山‘四名’资源” 为核心,建立会员 “一对一” 联络机制,重点收集会员参与家乡 “四名” 资源开发的需求;在季度会员沙龙中增设 “大庐山‘四名’文化小课堂”,邀请庐山市文化学者讲解家乡历史,包括星子古县文化(含南康府城历史)、牯岭镇发展历程、鄱阳湖民俗、东林文化传承;组建 50 人的 “庐商・大庐山‘四名’文化志愿者团队”,除开展常规志愿活动外,每年组织志愿者回庐山市开展 “文化下乡”“助农直播” 等活动,如前往董奉杏林文化遗址、白鹿洞书院(庐山文化核心)开展文化宣传,到牯岭镇协助民宿推广,在鄱阳湖边助力渔民直播卖特产,走进星子地区讲述南康府城故事、推广当地特色产品,让庐商情怀与大庐山 “四名” 发展紧密相连。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南昌市庐山商会绘就 “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实干凝聚力量、以情怀反哺大庐山‘四名’资源” 的新蓝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南昌市庐山商会将继续秉承 “以儒立商、以情联乡、以实干兴庐(山)” 的理念,凝聚全体会员与庐山在昌人士的力量,推动庐商文化与大庐山 “四名” 产业深度融合,让庐商精神在赣鄱大地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 “大庐山” 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文/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张恩民)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97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