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农业保险查勘承保耕地人力成本高、推进效率低的痛点。有科技赋能的“双精准”则是现代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的优秀代表,其承保准确率高达98%、农民满意度达96%。自2025年以来,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以“精准承保、精准理赔”为核心,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在内蒙古的草原与农田间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服务体系。一幅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科技惠民惠企画卷在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天空地一体化”实现破局
2025年7月,内蒙古呼和浩特遭遇了连续强降雨天气。巴彦淖尔地区和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百万亩耕地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靠天吃饭”的几万家农户遭受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为快速应对灾后的复杂理赔情况,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科学运用“天空地”一体化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先行、无人机复查、地面人员查勘、查勘结果会商等组合拳,精准快速地完成了承保耕地作物120万亩的精准定损。
“以前仅靠气象报告锁定大致区域,无法精准到地块,查勘被动,易延误防灾时机。现在有‘天空地一体化+六图作业法’显著提高了赔付效率和精准度。”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忠文告诉《中国企业报》。
据介绍,中华财险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地面监测”,构成以“图”为载体的核心体系,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将复杂多样的查勘地域凝练为关键数据图,实现科技和人工的默契配合。
由此形成:承保前,解决保什么、谁来保的承保痛点;承保中,实现风险早发现,预案早介入;理赔时,解决哪里受灾、损失多少、赔给谁的清晰脉络。
在焦黄的玉米地旁,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技术骨干张贺景正熟练地操作着一台多光谱摄像头无人机进行空中查勘。“这台无人机可以捕捉农作物在不同光谱频段的反射率差异,结合植被指数量化分析,客观评估作物长势、受损程度,为保险定损提供数据支撑。”
为全域覆盖“天空地”一体化体系,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全区农险从业人员已实现全员掌握无人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科技服务”,守护农心
“幸亏有农险,不然都不知道今年怎么办,中华财险不仅在大雨后第一时间预付25万元赔款到我卡上,还帮忙组织人和水泵抽水。”土默特左旗农户伊健卿感慨,保险不仅帮他扛过灾,还让他有勇气规划未来。
白庙子镇、台阁牧镇、毕克齐镇西片、北什轴乡、敕勒川镇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以玉米、向日葵、水稻、甜菜、小麦、大豆为主要农作物,共75.71万亩,参保农户、合作社、规模种植户1.73万户次。
呼和浩特中支农险合规专员李永红说,为确保查勘定损科学性、政策落实严肃性,专门成立了农业保险联合勘察定损小组,组内成员包括农险专干、农业技术专家、乡镇村协办人员、农户代表,展开实地踏勘核查工作。“12人团队连轴转,面对这么大面积的耕地作物,幸亏有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的帮助。”
李永红解释道,核查工作主要依据“作物生育期—生长状况—初次灾情—暴雨叠加灾情”四个阶段的遥感数据,以及前期查勘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数据、影像采集工作。
对基层一线的理赔员而言,以前靠人工逐户核查几十万亩耕地作物,很难预估所需的时间。而且定损时蹲在地头用肉眼看,凭感觉估,常出现农户的承保地和理赔员手上的记录有较大误差,从而纠纷不断的情况。
2021年以后,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建立了中华财险智慧农险平台和中华智翼平台,以“天空地一体化”体系的技术逻辑为基准,实现了遥感图锁定灾情、种植结构提取图核验作物、分户落图指认地块权属、无人机执飞图呈现厘米级现场的科学流程。
这套服务体系从源头上就解决了农险的痛点:定损误差大、灾情仅靠气象报告锁定区域,无法精准到地块,查勘被动。
以“地理空间图谱、保险业务逻辑、数据智能”为三维支柱,以“大联合、大协作”为行动准则,构建农业保险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闭环的全链路体系。
这就是中华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农业种植险的新质生产力科学实践。
审核:张曼 刘海洋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