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广州,赤岗地铁站的施工现场已被机械轰鸣唤醒。混凝土泵车的长臂慢慢舒展,将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注入模板。当振捣棒的嗡鸣停下,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广州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王树盛伸手触碰刚初凝的混凝土表面,指尖传来的暖意里,藏着五年时光的厚重。

图像

  从开工时的一片空地,到如今地下六层、41米深的三线换乘枢纽,这座被称为“地下迷宫”的车站,每一寸钢筋混凝土里,都镌刻着项目团队的攻坚故事。

  缘起:直面“地下41米”的第一重考验

  “第一次拿到赤岗站的地质报告,我盯着报告上的各项数据情况,半天没说话。”王树盛至今记得开工前的场景,工地上还立着待征拆的旧屋,远处是运营中的地铁线,“这不是简单挖个坑,是要在城市心脏里‘掏空间’。”

  难题来得比预想更快。因周边居民区密集、分期征拆推进,原本完整的基坑被分割成8个大小不一的“异形拼图”,最大的坑体不足2000㎡,最小的仅几百㎡,像散落在地下的碎片。更棘手的是,既有地铁线就在基坑两侧,非对称开挖时,结构会承受巨大的水平偏载,“就像人挑着失衡的担子,稍不留神就会让既有线变形,那可是运营中的生命线。”那段时间,技术团队的办公室夜夜亮灯。年轻技术员孙凤轩的桌上,堆着比他还高的图纸,铅笔尖磨秃了好几支。“我们通过在既有线两侧形成对顶支撑,将受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穿成线,无缝衔接均匀传递。”他记得有天深夜,团队在基坑边用手电筒照着重难点标注,讨论到嗓子沙哑,“老张,你负责盯着监测数据,一旦超过1毫米就立刻叫停!”老张没辜负这份嘱托。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几乎每小时爬一次监测梯,在基坑边记录数据。当看到屏幕上既有线变形量稳定在0.8毫米,远低于规范要求的3毫米时,老张攥着记录本往办公室跑,楼道里的脚步声惊醒了打盹的技术员:“稳了!真的稳了!”

图像

  攻坚:在“运营地铁下”首创“半洞柱法”

  如果说基坑开挖是“啃硬骨头”,那么零距离上跨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当时国内没有成熟工法,我们只能自己闯。”王树盛说,那段时间,技术团队把办公室变成了“实验室”。“要让新车站和既有线‘紧贴’施工,还不能让既有线有丝毫沉降。”

  灵感在无数次争论中迸发。突然有人提出:“能不能把既有区间结构当‘天然盖板’?用立柱撑住它,再在下面暗挖?”这个想法起初遭质疑,6根支墩立柱能撑住既有线的重量吗?暗挖时会不会扰动地层?为了验证方案,项目团队做了“无数次”三维建模模拟,进行了多次专家论证。负责WSS注浆的老工人陈师傅,对那段日子的记忆格外深刻:“我们用‘双液变量注浆泵’,还装了智能监测系统,注浆压力、流量每一秒都能在屏幕上看到。有一次注浆到一半,数据显示地层有0.2毫米位移,我们立刻调小压力,盯着屏幕等了半小时,直到数据平稳才敢继续。”

  最关键的是暗挖二衬顶板浇筑。为了让新顶板和既有线底板“严丝合缝”,项目技术团队和拌和站试验人员,经过多次配比调整,终于调出满足现场需要的特种混凝土,自密实、超缓凝、微膨胀,“不用振捣就能自己填满缝隙,凝固时还会轻微膨胀,像给既有线‘抱’了个紧箍咒。”老王笑着说,浇筑那天,他守在模板边,直到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24小时后监测,沉降量仅0.3毫米,我跟陈师傅在工地门口买了瓶矿泉水,碰着瓶就哭了。”

  这套“半洞柱法密贴下穿既有线施工技术”,后来拿下了国家和省部级多项荣誉。但在王树盛眼里,最珍贵的不是奖状,“是每次看到既有地铁平稳驶过,知道那下面有我们筑的‘保护壳’。”

图像

  潜行:征服“地质博物馆”的盾构战

  赤岗站的故事,不止在车站本身,连接车站的盾构区间,是另一场硬仗。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盾构机在这里掘进,就像“在豆腐脑里开隧道”:一会儿遇到软土地层,刀盘容易“糊泥”;一会儿遇到孤石,扭矩突然飙升;还要在不足一米净距的情况下,贴着既有隧道“擦边”走。盾构司机老冯的宿舍里,贴满了模拟操作流程图,“每天对着三维模型练操作,什么时候推进,什么时候调整姿态,推力多大,扭矩多少,都精确到秒。”正式平移那天,老冯盯着屏幕上的参数,手心全是汗,“推进到1.5米时,姿态有点偏,立刻调了左侧油缸压力,慢慢给它‘正过来’。”

  那段时间,老冯和团队成员轮班值守。有次遇到孤石,刀盘扭矩突然升高到预警值,老冯立刻停机,和技术团队商量后,用高压水冲碎孤石,再一点点推进,“那天从凌晨忙到天亮,看着盾构机又开始往前‘走’,才发现早饭都凉透了。”

  当最后一台盾构机顺利贯通区间,老冯和其他成员在盾构机中“爬出”洞时,手电筒的光映着每个人脸上的汗和泥,却遮不住眼里的亮:“我们一米一米挖出来的隧道,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每一次方案论证,每一次风险评估,都是为了这“最后一米”的顺利。

 收官:从“封顶”到“未来”的城市约定

  封顶当天的现场,热闹得像过年。王树盛摸了摸刚浇筑完的顶板,感慨道:“从挖坑到封顶,五年了,我看着这车站从‘地下深海’里一点点长出来。”孙凤轩拿着手机,给家人发去现场照片:“妈,我们封顶了!以后你坐地铁到赤岗,就能看到我建的车站。”

  五年时光,足够让一片空地变成地下六层的交通枢纽,41米深的基坑里,曾回荡着钢支撑的安装声;既有线下的暗挖隧道里,曾闪烁着注浆泵的指示灯;盾构区间里,曾响彻着机械的轰鸣。而现在,这座车站终于“戴上了帽子”,未来,当三线地铁在这里交汇,当市民便捷地换乘、出行,这里将成为广州交通网里的重要“节点”。

  王树盛站在封顶的顶板上,望着远处的珠江和广州塔。作为这支“匠心筑梦八十载”队伍的一员,他知道,赤岗站的故事不是终点,从基坑开挖到盾构贯通,从技术创新到安全封顶,项目团队用智慧和汗水,筑就了又一条交通“大动脉”。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00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