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多地仍在为“网红打卡”昙花一现而焦虑时,这个坐落在浙江省西北部的县城——安吉已悄然完成从“生态逆袭”到“文旅标杆”的华丽转身。连续七年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2024年接待游客超3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75.6亿元人民币——安吉的“霸榜”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贯穿生态、产业与民生的系统革命。
生态转型: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安吉并非天生丽质。二十多年前,采矿留下的创痕仍历历在目。如今,这里竹海连绵、溪流清澈,全县植被覆盖率超过70%,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天然氧吧”。
这一切,源于一场“壮士断腕”般的生态修复:关停矿山、复绿矿坑,余村从矿区变身“两山理念”展示馆,龙王山也从伐木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吉并未止步于“看风景”,而是持续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中国大竹海、藏龙百瀑、中南百草原等景区,将竹林、瀑布、草原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2024年,生态旅游增加值已占全县GDP的10.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成为现实。
业态创新:从“一日游”到“深度体验”
安吉早已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转向“全域、全季、全产业链”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旅游+农业”的融合实践中,溪龙白茶小镇通过打造采茶、制茶体验工坊和茶文化研学基地,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更带动白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8亿元,实现了从“一片叶子”到“一条产业链”的跃升。
与此同时,“旅游+研学”模式在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结出硕果,园区开发出田野考古、文物修复、陶器制作等4大门类共100余项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超过15万人次,让沉睡的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更令人惊叹的是安吉持续的“自我革新”:从“窝囊漂流”到“矿坑咖啡”,从“竹海滑翔”到“低空飞行”——每年都有新业态涌现。十年间,田园嘉乐比景区多次升级,投资3.5亿元打造的“奇幻嘉乐比”在端午试运营首日,销售额便超过去年端午同期三天的总和。
青年赋能:从“乡土情怀”到“创意火花”
安吉深知,文旅的未来在于青年。安吉通过“余村全球合伙人”“DNA数字游民公社”等计划,已吸引5万余名青年返乡创业,落地800余个青创项目,带动投资13.7亿元。
90后王丽君打造的“瀑布咖啡”“自由集野趣园”等项目,将废弃建筑变为网红打卡地;深蓝计划咖啡馆让红庙村从默默无闻到文旅相关收入年入百万;小杭坑露营基地与小红书合作,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青年的创造力正在重新定义安吉的文旅基因。
共富机制: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安吉的旅游发展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创新推出“两入股三收益”机制——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
13年间,鲁家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47万元增至2024年的5.2万元;夏阳村村集体收入从8万元跃升至300万元;全县每15人中就有1人吃上“旅游饭”,旅游收入占农民直接收入超20%。
这种“利益共享”模式,让村民从“要我保护”转向“我要保护”,成为安吉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最深层动力。
发展格局:从“县域样本”到“全国标杆”
安吉的创新实践不仅成就了自身的文旅品牌,更输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安吉经验”。“余村模式”被贵州、云南等多地借鉴,成为生态转型的典型范本;民宿服务、白茶种植、研学基地等方面的“安吉标准”,也逐渐升级为行业广泛认可的品质指南。
此外,安吉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四川、湖南等地的县域开展结对帮扶,通过茶苗捐赠、旅游开发指导等方式,助力34个村庄实现脱贫摘帽,展现出从“自身发展”到“共享共赢”的大格局。
安吉能七年“霸榜”,背后是生态坚守、业态创新、青年赋能、共富机制的四重奏。它证明:真正的文旅竞争力不在于是否拥有先天资源,而在于能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百姓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在文旅产业步入深度转型的今天,安吉的故事,正为全国县域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