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产业振兴是重要抓手。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立足本地实际,以绳网产业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集群发展、转型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引领乡村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大街小巷绳车响,家家户户开工厂”的生动图景,绘就成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板。

  科技赋能,铸就绳网产业“高品质”内核

  走进惠民县丹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兆武手中的场地围网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围网出口东南亚,材质用的是5000S聚乙烯,6毫米的高分子聚乙烯网边绳,能承受3200公斤的撞击力。”凭借过硬品质,该企业的绳网产品已远销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在山东金冠网具有限公司,其与高校联合研发的深海养殖智能网箱更是科技感十足——绳网内嵌5G信号传输导线,具备智能感知能力,订单已排至两个月后。

  李庄镇深知,科技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该镇持续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成功引进23名体育绳网领域专家组建专业智库,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2019年,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李庄落地,主导制定并发布足球网、场地围网等关键团体标准,为产业发展划定“质量红线”。同时,该镇积极嫁接塑料行业前沿技术,推动绳网产业从传统领域向深海养殖、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延伸,助力产业向“高、精、尖”转型,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稳步迈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集群发展,激活绳网产业“强活力”引擎

  回溯1998年,李庄镇盛旺庄村仅有张文学等几户用手摇绳车加工绳网的个体户;如今,在带头人的引领下,该村已实现从手工编织到机械化生产、从单一品类到多元发展的蜕变,拥有30余家体育绳网企业。从“摇起绳车”到“拿起鼠标”,从个人作坊到产业园区,李庄镇绳网产业的跃迁,正是集群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为夯实产业根基,李庄镇成功招引总投资50亿元的大通·惠民绳网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总投资12.5亿元的富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积蓄强劲动能。目前,全镇规上绳网工业企业达56家,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李庄镇进一步推进17.3平方公里中国绳网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深挖绳网产业文化内涵,将产业发展与旅游体验相融合,建成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全方位展示绳网产业的发展历程、传统制作工艺与优质产品,让产业更具文化底蕴。同时,该镇深化政策赋能,出台支持新型绳网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综合服务体系,为绳网产业集群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体育绳网生产企业100余家、特色产业村10余个,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李庄镇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实现从传统加工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华丽跨越。

  转型融合,拓宽绳网产业“共富裕”路径

  “00后”张书愿是李庄镇的“网三代”,2023年,他凭借新颖的直播内容和精准的运营策略开启绳网产品直播带货,其中遮阳网累计销售25万单,收获大量粉丝。在李庄镇,像张书愿这样的年轻创业者不在少数。数据显示,该镇目前拥有3600多家电商企业,线上交易额突破25亿元,初步实现从“街巷织机响”到“云端卖全球”的转型,为绳网产业开辟了广阔的线上市场。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百姓。李庄镇以绳网产业链为纽带,将富民增收文章做深做细。一方面,通过建设标准化产业园区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布局“红网工坊”方便村民就近就业,重点培育盛旺庄、潘家等10余个绳网产业特色村,累计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从原料采购、绳线加工到织网成型、包装运输,村民全方位参与产业各环节;另一方面,创新“送订单上门”模式,由企业派专人送原料、教技术,村民在家即可完成简单的编织、组装工序,成品回收后当场结算工钱,这一“居家就业”模式成功解决1100余名群众就业难题,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此外,李庄镇还成立绳网产融服务中心,创建“金融管家”服务团队,推出“绳网贷”产品,惠及2200余家绳网企业及加工业户,为产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进一步巩固富民成果。

  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到千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从传统的手工编织,到科技赋能的高端制造;从线下的沿街叫卖,到线上的全球热销,惠民县李庄镇以绳网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李庄经验”。


审核:刘嘉泽慧 仁青 张有义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36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