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铁脚板”,是中交一航局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土建01工区安质部部长李等弟的劳保鞋,鞋底夹层的钢板是我带给老伙伴的安全感。陪伴李等弟在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工地已整整三年。这三年里,我换过4副鞋垫,因鞋底磨损换新过两回。瞧见鞋帮上那道长长的划痕了吗?那是去年冬天,钢筋给我留下的独特“签名。”

  每日天色微亮,李等弟那双温暖而有力的脚便塞进我的怀里,习惯性地跺两下——新一天的“巡场”又开始了。“盯紧盾构区间。”他嘟囔着,利落地系紧我那磨毛的鞋带。他说,我和他一样,都是为工友们踏出安全路的“铁脚板”。

  钢筋基坑、潮湿隧道、泥浆作业面……我的足迹踏遍工地的每个角落。轰鸣嘈杂是常态,但我最熟悉的,是他那总能穿透噪音的洪亮乡音。

  “刘欢!安全帽带儿,扎紧咧!”他脚步一顿,精准指向搬钢筋的壮实汉子。刘欢嘿嘿一笑,赶紧勒紧帽带。

  “夏芹!模板支护,斜撑再给咱过一遍!别光图快!”远处的夏芹闻声,比了个结实的“OK”手势,显然对这熟悉的陕味叮嘱心领神会。

  几十号人一裹上工装、扣上安全帽,像流水线上复刻的零件,分不清眉眼。他却似台行走的“人脸识别仪”——王跃家高考生的紧张、李传县儿子婚期的喜气、孙洪宣张海霞夫妇远在西藏当兵的娃想看看爹妈修的地铁……这些名字连带着滚烫的人间冷暖,早化作我鞋底洗不掉的泥浆,一步一印,夯进巡查的每寸地面。

  我的使命是感知大地,在基坑边缘感受土体稳定,在掌子面感知路面平整,在狭窄隧道走道板捕捉每一丝震动。

  但危险不止脚下。那日在盾构隧道巡查,踏过湿漉漉的台车走道板,他脚步猛地顿住,目光锁住操作室屏幕:二氧化碳浓度数值正刺眼地闪烁超标!“所有人注意!气体异常!立即停止作业!撤到最后一节台车通风处!快!”洪亮的声音瞬间穿透工地。

  我感到他步伐急促转向。他一边重复指令,一边快速指挥。人群紧张地沿着狭窄通道后撤,脚步声、金属碰撞声与他的指令声混作一团。直到确认全员撤至安全区,他紧绷的神经才稍松一分。

  他迅速掏出检测仪,蹲身一步步探查:螺旋输送机旁、管片拼装区、掌子面。滴答声中,数值稳定。反复确认后,疑虑仍在:“叫机修!”排查发现是监测探头灵敏度误差——虚惊一场。危机解除,鞋底只留下沉甸甸的责任。

  他不仅是安全的“吹哨人”,更是“锱铢必较”的典范。经验丰富的信号司索工刘东阳,曾嫌他“管得太细”。那次,老刘吊物绑扎不够牢固,被他当场喝止。“老刘,活儿不是只给自己干的。”他拉过老刘,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心,“想过吊下去脱绳,砸到下面指挥的兄弟吗?我们不能留下任何隐患!”老刘没吭声,眼神复杂地看了他一眼,默默返工,将绑扎做得结结实实。自那以后,老刘见到他,总是笑脸相迎,干活也变得格外细致。

  夕阳余晖中,李等弟脱下沾满厚泥的我,在台阶上轻磕。看着他汗湿疲惫的脚掌,望着眼前初具雏形的地铁站,远处工友之家传来笑语和“李工,吃饭了!”的招呼声。

  那招呼声里,我明白,一半是浓浓的人情味,一半是对他这双“铁脚板”的由衷服气。在青岛地铁集团季度隐患排查大比拼的榜单上,他连续三个季度榜上有名,更荣获了年度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先进个人”。

  我知道,明天朝阳升起,他依然会穿上我,走进这片轰鸣。他的脚步声,是这片工地最踏实的“安全节拍”。而我,这双沾满泥泞、带着伤痕的老伙计,永远是他的“铁脚板”。(张浩萍)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39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