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高速民权至兰考段二标是河南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的重点切块项目,也是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进军河南基建市场的首个项目。项目承建之初,建设团队便立下“通车5年不跳车,10年不上养护专项,20年不大修”的军令状,誓言打造一条“零污染”的绿色样板高速路。
沥青路面“零污染”,意味着沥青摊铺过程中,作业面上不能有“一粒”多余的土,“一滴”不该有的油。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一场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时间和交叉作业的博弈。
绿色突围,破解土方的创新思路
土方是道路“零污染”施工的前提。2022年项目团队初到兰考时,面对兰原、兰太、沿黄三条高速同时开工,共1500万方的土方需求,沿黄二标段就占了600万方,且兰考县基本农田占比超90%,“零取耕地”的要求,让大家愁眉不展。技术员小马回忆,“那段时间,吃饭、睡觉都在想土源的事儿,开车看到土堆都要停下来查看土质。”
等土的日子很煎熬,谁能率先破解“土荒”,项目履约就能抢占先机。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兰考县老牛圈引黄调蓄工程即将招标,修建水库、河渠可能产生大量土方。这个消息,让整个项目部瞬间沸腾。项目经理关永康当即拍板准备方案,技术团队通宵达旦赶制,还创新性地提出将修建循环水渠与改进当地土壤盐碱地相结合的方式。次日凌晨,关永康带着方案出现在县政府大楼。后续洽谈中,项目部凭借着完备的进场方案、科学的运输路线规划和改善盐碱地的承诺,打动了在场领导。
与此同时,为保障土方运输,保通小组创建了“五分钟响应机制”,无论何时何种情况,都要确保运输畅通。就这样,项目团队开创“123+N”工作法,以土源落实为中心,超前做好土源调查、锁定土源对象,将城建弃土、沟渠淤泥、水库清淤“变废为宝”,突破了土源紧缺难题,实现了多方共赢。项目开工第一年就完成了70%的土方填筑量,在豫东地区同期项目遥遥领先,为“零污染”施工抢出了黄金窗口期。
技术突围,工序升级的“智慧方案”
当路基土方难题解决后,如何在沥青摊铺过程中实现“路面无土”呢?这是解决路面“零污染”的核心难题。技术骨干们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图纸上黄路基、白水稳、黑沥青“三界”分明。可现实中,近乎33公里的施工战线上处处埋伏着“交叉感染”的隐患。
若按老办法,水稳层铺完后才能安装路缘石。工人们切割、开挖、修补……一轮轮混战里,泥土会钻进每一道水稳层缝隙里。待到铺沥青时,这些隐形伤口将化为永久疤痕。
“能不能让路缘石‘滑’起来?像挤牙膏似的,机器边走边‘吐’出路缘石呢?在水稳底基层摊铺完成后就调整工序,让路缘石滑模施工进场,为后续水稳、沥青摊铺实现‘零污染’创造条件。”讨论会上,项目总工的一席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为了说服项目公司和设计院,项目总工带着团队多次上门沟通,用详实的数据和模拟演示,阐述优化施工工序的可行性。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中分带、土路肩施工同时,同步进行机电、交安基础施工;路缘石由传统的预制人工安装变更为机械“滑模”摊铺,节省了近2个月的工期。交叉作业的“清零计划”和路缘石“滑模革命”,避免了后期施工的“挖”与“破”,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源,实现路面施工“零污染”。
生态筑基,与季节赛跑的“绿色兵法”
豫东地区的粉沙土遇水易流失,若按传统工序等路基填筑完成再植草,至少要经过“七下八上”两个雨季。“新填筑成型的路基边坡是否抗的住?”在生产例会上,项目经理关永康忧心忡忡地说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团队查阅大量资料,研究植物固土规律,最终决定在河南地区开创实施“边建边绿 边建边防”的边坡防护法,在路基填筑到距离路面还有一米高时就进行边坡绿化工程。项目部借用挡水埝概念设置“挡土埝”,有效防止绿芽被土方掩埋的风险。错峰施工,白天土方填筑,夜间边坡绿化、养护。
几场暴雨过后,边坡经受住了考验,清澈的涓涓细流代替了往常混着泥沙的浊流。这一创新护坡方式得到了业主单位的充分认可,并作为标杆在其他在建项目推广。
从土方的涅槃重生,到智慧方案的绿色赋能,再到生态屏障的精心构筑,建设者们以赤子之心践行“建设一条路,守护一方绿”的庄重承诺。如今,项目即将交工验收,一航人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的新时代交通建设绿色答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了“一航智慧”。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