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战。四川作为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见证了红军从被动转向主动的历史转折,见证了理想信念的深厚伟力,见证了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谊。

  今年是四渡赤水战役胜利90周年。10月20日,由四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研究和主持编撰的《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新书首发式在泸州举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罗强,副主任何延政出席活动,党史专家熊华源、徐占权、蒋建农、李蓉等参加活动。

  据介绍,《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历时一年多完成编撰,以丰富史料和生动笔触,系统梳理了红军在川作战路线、重大决策过程及军民鱼水深情,首次全景式呈现四渡赤水在四川的历史脉络,将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战斗史实作为四渡赤水历史叙事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述,再现了这支队伍的英勇奋斗历程,并对四渡赤水战役的精神价值作了探究。

  罗强在首发式上表示,90年前的四渡赤水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运动战典范。四川,这片长征路上的红色沃土,见证了太多震撼人心的伟大瞬间,110多天四渡赤水的辉煌征程,50余天辗转奔袭,6000多里胜利行军,每一步都铭刻着忠诚与坚韧、丈量着希望与信仰;“鸡鸣三省”会议上,“博洛交接”承前启后,推动中国革命走向独立自主的新阶段;白沙会议中,运动战与思想政治工作两把“革命钥匙”,让红军如虎添翼;川南大地上,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英勇奋战,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他强调,要宣传好四渡赤水在四川的英勇壮举,守护长征集体记忆、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全书以物证史、相互印证,注重史话结合、话从史出,既收录战役电报、文献档案等珍贵资料,又融入“不摘霜橘一个红”“我要为红军带路”等感人故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大众可读性。

  “《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问世,又使我们在迈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长征的征程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增添了一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长征故事的生动教材。”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评价说,历史叙事的目的,不是要把道理讲得越深奥越好,而是要使广大受众想听爱听,听得进去。在这方面,《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的编写者们用心地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成功。借此机会,我向他们致敬。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研究员陈晋谈到:“《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一书用史话的形式,以确切的史料、平白如话的故事来还原和展现这段历史,有助于向大众宣传长征和长征精神。同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场景,从军事、政治、精神三重价值上表达四渡赤水的非凡意义。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研究员熊华源分享介绍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四渡赤水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四渡赤水在四川史话》带着我们重温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龚友国)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17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