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兴号列车穿越拉林铁路的雪山峡谷,当黔常铁路的土家摆手舞与高铁客流共舞,当中老铁路的货运班列载着东南亚水果驶向昆明,中国铁路正以日均1.2万公里的运营里程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联通世界的现代交通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乡村振兴与铁路发展纳入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全局,在钢铁动脉与广袤田野的交响中,奏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一、钢铁动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
在湖南龙山县,黔常铁路的开通让这个曾被武陵山脉阻隔的土家族聚居区焕发新生。2024年,龙山县接待游客652.91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7.32%,里耶古城、乌龙山地质公园等景点因高铁客流导入实现“冷门变热门”。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产业重构:常德市迪文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依托桃源站高铁优势,吸引27家配套厂商入驻,形成19.09亿元的年产值,实现了从“深山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跨越。
这种变革并非孤例。中老铁路开通三年来,累计运输货物突破1500万吨,货值超653亿元,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其大米、木薯粉等农产品通过铁路直抵中国西南市场。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指出:“中国通过铁路网络将内陆地区纳入全球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铁路的“破壁效应”在微观层面同样显著。张家界西站推出的“三语服务”(中文、英文、韩文)和60ml分装瓶等人性化措施,让山区高铁站成为展示中国服务标准的窗口;龙山北站将土家吊脚楼元素融入站房设计,使候车大厅成为文化展厅。这些创新证明,铁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城乡文明交融的载体。
二、乡村振兴:铁路赋能下的“三重变革”
1. 产业升级: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
在陕西平利县马鞍桥村,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游客,更是产业思维的变革。村党支部书记叶涛介绍,该村通过“高铁+电商”模式打造富硒茶品牌,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同时发展乡村民宿,形成“春采茶、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全季旅游链。这种转变与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高度契合。
2. 人才回流:从“孔雀东南飞”到“燕归巢”
黔常铁路沿线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过去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26岁的接触网工向丽文白天在高压线上作业,晚上通过直播教授土家织锦技艺,带动30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这种“双栖人才”的涌现,印证了全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策智慧——铁路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重构了人才流动的逻辑。
3. 生态保护:从“发展悖论”到“绿色红利”
拉林铁路穿越藏东南生态敏感区,建设者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保护藏羚羊迁徙通道,同时在沿线种植200万株固沙植物。这种“建设与保护并重”的理念,与全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一脉相承。如今,铁路沿线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成为生态旅游热点,2024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2%。
三、时代命题:铁路发展如何引领现代化新征程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首要任务,铁路建设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到时速160公里的公益慢火车,从重载货运专线到中欧班列,中国铁路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输体系。这种“快慢结合”的智慧,既满足了长三角、珠三角的高效流通需求,又保障了云贵高原、大凉山区的民生运输。
在对外开放层面,铁路正在重塑全球经贸格局。中欧班列(重庆)的货值从2011年的6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亿美元,成为连接亚欧的“钢铁驼队”。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的结合,正是全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具体体现。
四、未来展望:铁轨上的中国将驶向何方
站在“十五五”的起点,铁路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铁路领域加快智能高铁、低温高铁等关键技术突破;“统筹发展和安全”则需强化铁路网络安全、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
当复兴号列车穿越雪域高原,当中老铁路的榴莲香飘满春城,当黔常铁路的土家歌舞传向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条钢铁动脉,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实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中,铁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这条道路,既有“复兴号”的速度,也有“慢火车”的温度;既通向星辰大海的远方,也扎根广袤田野的深处。(陈娟)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