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列列高铁如银色巨龙穿越武陵山脉的褶皱,当慢火车载着苗家山歌驶向现代都市,当7266次公益列车在湘西山坳里编织出希望的经纬线,中国铁路正以一种极具张力的方式,书写着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注脚。这场发生在钢轨上的变革,不仅是交通网络的物理延伸,更是一场关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文化传承的深刻实践。

  一、铁轨为笔:在山河间勾勒现代化蓝图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列为关键任务。而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恰是这一战略的微观缩影。

  黔常铁路的开通,让武陵山区从“地理死角”变为“旅游枢纽”。这条贯穿重庆、湖北、湖南的高铁动脉,不仅将张家界武陵源、湘西凤凰古城、芙蓉镇等景点串联成“1小时黄金旅游圈”,更催生出“高铁+非遗”“高铁+民宿”等新业态。在龙山北站,土家织锦非遗传承人刘代娥的作坊里,传统纹样被设计成时尚围巾、挎包,通过高铁物流销往全国;在张家界西站,韩语、英语、中文的“三语服务”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式服务的温度。铁路,正将散落的山水人文“串珠成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铁路建设背后的科技自立自强。成昆铁路复线穿越横断山脉,隧道掘进技术突破世界难题;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冷链物流技术保障“一带一路”农产品流通;智能高铁CR450动车组研发提速,时速400公里的“中国速度”即将问世。这些突破,印证了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战略目标。

  二、慢与快的辩证法:乡村振兴的铁路哲学

  在追求“快”的时代,中国铁路保留着独特的“慢”智慧。7266次公益慢火车穿行湘西,票价低至1元,成为苗家阿婆售卖山货的“移动集市”;成昆铁路5619次列车设置“大件货物运输专区”,让凉山彝族的核桃、花椒走出大山。这些“慢火车”不以盈利为目的,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全会强调的“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铁路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深层变革中。云南昆明启动的“发现最美铁路”活动,展现了铁路如何重塑农业价值链:通过“中老铁路+冷链物流”,云南咖啡豆48小时直达东南亚市场;借助“沪昆高铁+电商直播”,贵州刺梨从深山野果变身网红爆款。数据显示,2024年铁路沿线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7%,带动120万农户增收。这恰是全会提出的“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三、文化铸魂:铁轨上的文明传承

  当“发现最美铁路”活动走进百色革命老区,南昆铁路沿线的故事被重新解构:平果铝业通过铁路走向世界,让国家级贫困县变身广西经济强县;百色起义纪念园与高铁站隔路相望,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铁路,不仅输送着物质财富,更承载着精神血脉。

  在黔常铁路沿线,土家吊脚楼风格的站房、摆手舞表演的候车厅、蒙眼拆装转辙机的“高铁探路者”,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张家界西站信号工10分钟蒙眼拆装转辙机的绝技,既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缩影,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硬科技”与“软文化”的融合,呼应了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命题。

  四、向未来延伸:铁轨上的中国方案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起点回望,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与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从“市市通高铁”到“县县通铁路”的基建升级,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的网络优化,从“交通强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递进,每一步都踩在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当CR450动车组在试验线上突破400公里时速,当雅万高铁将中国标准带向海外,当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实现“一小时生活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与电力的结合,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突围。正如全会公报所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而中国铁路,正是这个过程中最坚实的轨迹。

  铁轨滚滚向前,驮起的是山河的梦想,连接的是城乡的未来,传承的是文明的血脉。在这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铁路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美诗篇。(赵宁)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901)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