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长河中,“十四五”航程如激流勇进,而民营经济正破浪前行,规模与质量实现了双重跨越。2025年5月底,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跃然眼前——中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总量突破1.85亿户,宛如夜空中璀璨之繁星,巍然占经营主体总计的96.76%,与“十三五”的同比增加竟超出40%。这可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民营经济结构变革的昭示,更是其生命力蓬蓬勃勃有力的见证。
“十五五”规划建议于2025年10月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它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从法律与制度层面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其释放无限活力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十四五”政策取得现实成效但又交织着遗憾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构建起“8方面31条”政策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随即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彰显了政府呵护市场活力的坚定决心。
相机并进,法治保障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必然为民营经济发展筑起了一座坚固的法律堡垒。它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减税降费政策则如甘霖般滋润着民营企业。2021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其中72.9%的实惠由民营经济纳税人收获。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民营经济成为“量”的增长极、“质”的发动机,绽放着璀璨耀眼的光芒。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难免有逆预期的发生。尽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落实环节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致使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且明显低于国有投资增速,致使民间投资占比从53.6%降为50%以下,这无疑给民营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明显的阴影。
“十五五”规划:平等保护下的新质态
“十五五”规划宏伟而有新质态,即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各类经营主体”中同时进行部署,强调“协同融通”式发展。特别强调,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全国工商联原研究室主任陈永杰感慨道:“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主体”,事实上,“十五五”规划关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举措都与民营经济紧密相连。
法治保障在“十五五”期间将达到新的高度。规划强调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该法共26处使用“平等”“同等”的表述,为民营经济撑起了一把公平的保护伞。《建议》提出,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把中国民营经济推进到法律保护阶段,“十五五”规划则把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关键举措。“十五五”规划建议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社会信用、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制度,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针对近年来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十五五”规划对症下药,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这意味着将出现更多像杭绍台高铁、三澳核电站等民营资本控股或参股的重大工程,民营经济的舞台将更加广阔。
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核心赛道之光
“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民营企业前行的道路。民营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争做新兴产业领跑者。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已超过92%,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民营企业已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宛如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
企业需要主动布局未来产业赛道。专家建议,民营企业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同时积极拥抱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领域。以智能家居行业为例,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迎来万亿风口新机遇,这无疑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产学研融合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民营企业应积极参与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校企资源对接,构建“研究—平台—转化”全链条合作机制。可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跨界联合研发,打造行业共享技术研发平台,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科技创新的火花在产学研的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转型:时代的双翼
“十五五”期间,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转型如同时代的双翼,助力民营企业翱翔天际。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民营企业可通过设备上云、协同设计等低成本改造方式实现智能化升级。建设集政策推送、诉求响应、信用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能有效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让企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绿色低碳转型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十五五”规划强调发展绿色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支持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产业,将为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正泰集团等企业已率先布局碳中和关键赛道,其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创新应用,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寿命和性能,为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榜样。
完善企业治理与风险防控:稳健前行的基石
面对“十五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民营企业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九州通医药集团完成从创始人团队治理向职业经理人团队治理的转型,其“6名执行董事+2名创始人”集体决策机制提升了公司议事水平和决策能力,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
企业应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中要注意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摩擦风险。民营企业已连续6年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需要更加注重合规经营,了解当地法律法规,避免盲目扩张,如同一位谨慎的航海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稳健前行。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要打破职称限制、学历限制,建立完善职业标准和人才管理体系。设立人才奖励机制,扩大分红效应,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给予重奖,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在人才的汇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回首“十四五”,民营企业已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总量突破1.85亿户,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由2020年的46.6%提高到2025年上半年的57.3%。展望“十五五”规划将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把民营企业平等地使用要素、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利在法律上和制度上进行保护。
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深入实施和市场准入的持续放宽,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民企进入垄断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尺度会更宽,将更深入地融入国家战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的新态势。对民企来说,“十五五”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民营经济在新广阔天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作者简介:赵国杰,天津大学荣休教授。技术经济专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大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管理学)”。出版专著教材至少50部,获省部级奖至少10项,《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前者获“首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赵国杰 与于海洋共同著书《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荣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作者简介: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法治教育与援助委员会副会长,法治中国廉政网络电视台副总监。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产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中,他成功地挽救“两家”招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等,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权威媒体报道的好书《雪落长河静无声》主人公。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