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勇立潮头铸新质——长三角非遗新生代新质生产力赋能实践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文创产业分会等单位主办,汇聚了文化界、科技界、金融界、高校及非遗传承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非遗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中国民协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姚向东、上海璟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振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万建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克贵四位嘉宾,分别从传承实践、科技赋能、价值重构与路径指引四个维度,为长三角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以文化匠心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苏作红木的文化价值,不在木料之名贵,而在于榫卯的规制、纹样的文脉,更在于‘守正不丢根、创新不跑偏’的文化坚守。”姚向东以三十余年非遗传承实践,阐释了非遗创新的文化根基。
作为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向东既深耕传统技艺,又积极拓展文化传承路径。其团队创作的《黄公望书房系列》荣获红木艺术家具创新金奖,木雕版《富春山居图》斩获“百鹤金鼎奖”,以作品传递苏作红木的文人意境。自2016年起,他联合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与海峡两岸高校,连续举办六届黄公望主题文创设计大赛、三届两岸高校文创论坛,吸引360余所高校近3000件作品参赛,推动两岸青年以现代审美激活非遗文化元素。“非遗传承从不是个体的孤军奋战,而是群体的文化接力。”姚向东强调,新质生产力对非遗的赋能,并非以机器取代手工,而是通过标准化使榫卯精度、雕刻技法成为可延续的文化基因,推动传统手艺融入当代设计与大众生活。

AI构建非遗文化创新技术桥梁
“人工智能并非非遗文化的替代者,而是其能力放大器——它使设计师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文化创意之中。”周振阳在《AI赋能非遗产业的创新实践路径与思考》主题分享中,阐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具体路径。作为资深大模型训练师,他提出“文化IP+技术+艺术研究”的黄金三角模型,构建起AI赋能非遗的文化逻辑。

在明式家具创新设计中,周振阳团队精选85%明式家具经典影像与15%工艺结构图作为训练数据,令AI系统先掌握形态特征,再研习榫卯工艺与纹样美学,最终生成兼具明式精髓与现代审美的设计方案。仿竹制小酒桌、禅意单人沙发、适配现代女性的梳妆台等作品,既保留了“少即是多”的明式内核,又改善了传统家具的舒适度体验。团队还与马文化艺术家张浩合作,将其画作训练为AI模型,衍生出陶瓷摆件、赛事奖杯、首饰等多元文化产品。“AI赋能的关键在于‘文化精准’——要使算法真正理解非遗、懂得工艺,就需要非遗学者、工艺专家与算法工程师协同共建,架设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周振阳说。
新质生产力激活非遗文化多元价值
“‘让文物活起来’对非遗文化而言,意味着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推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现代产业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文化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张克贵从文化价值重构的视角,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意义。
在传承维度,张克贵以故宫缂丝非遗为例,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在元宇宙平台还原“通经断纬”织造工艺。全球用户可通过虚拟角色参与织造过程,该项目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1000万人次,更吸引海外设计师将缂丝元素融入时装设计,实现从“文化输出”到“全球共创”的跨越。在文化认同层面,短视频、元宇宙展览等新型载体使非遗以潮流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强化了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历史遗存,而是融入现代生活、连接全球文明的活态文化实践。”张克贵认为,长三角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将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规划长三角非遗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非遗文化创新需遵循三大原则:文化价值的守正与重构、技术赋能的适配与边界、产业转化的务实与长效。”万建中在总结发言中为长三角非遗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他强调,非遗之“正”体现于苏作榫卯、苏绣针法等文化基因,创新必须围绕这些核心进行当代转化,不可脱离文化本真;技术赋能需“适配”非遗特点,不能以算法统一性取代手工独特性,也不应以科技快节奏打乱匠心慢工;产业转化应尊重非遗传承周期规律,资本需避免短期逐利,同时要为新生代传承人搭建平台,使其既精通技艺守正,又谙熟市场运营。
万建中提出三项具体建议:一是整合研究机构学术智慧与一线传承实践经验,为非遗价值评估与创新方向提供学术支撑;二是构建非遗、科技、资本协同平台,打破领域壁垒,实现资源精准对接;三是培育“懂传统、通科技、会运营”的新生代传承人,确保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后继有人。(朱琦/文)活动主办方供图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