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国铁路部门宣布全国40座高铁站开通宠物托运服务,50趟列车在购票页面标注“宠”字标识,标志着高铁宠物运输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这项服务不仅回应了公众对“携宠出行”的迫切需求,更通过技术升级与流程优化,展现了铁路服务的人性化温度。然而,从试点到普及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安全、效率与用户体验,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需求驱动:从“人宠分离”到“同车同行”

  近年来,宠物家庭化趋势显著,携宠旅行、迁居的需求激增。据统计,2025年10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宠物托运4757单,热门线路集中于京沪、沪深等经济带。过去,宠物托运需通过普速列车或第三方物流,存在时效低、风险高、人宠分离时间长等问题。例如,旅客汪先生曾因工作调动需将英短猫“麻将”从重庆运至贵阳,传统托运方式耗时两天且费用高昂,而高铁宠物托运实现“同车出发、同站抵达”,大幅节省了分离时间。

  铁路部门的创新在于将宠物运输纳入高铁网络,通过“隔离运输、专人看护”模式,既保障列车环境安全,又满足情感需求。中铁快运推出的智能运输箱配备空气循环、温湿度监测、降噪除味功能,内置20000mAh锂电池供电的新风系统可实现20小时无间断通风,解决了宠物在密闭空间中的健康隐患。这些技术突破,让“带着宠物坐高铁”从设想变为现实。

  服务升级:流程简化与体验优化

  此次服务扩容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

  1. 预约系统智能化:旅客通过12306客户端“宠物托运”功能,可实时查询剩余仓位并在线提交宠物信息,审核结果2小时内反馈。预约时间从“提前2天”缩短至“当日12时前可订次日仓位”,灵活性大幅提升。

  2. 材料审核标准化:要求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与乘车区间一致),并明确禁止承运烈性犬、野生猫类及患病宠物,从源头降低风险。

  3. 站内服务精细化:托运人需在开车前2-6小时到站办理手续,中铁快运营业部设置专用通道,避免与其他行李混杂。例如,沈阳北站推出“宠物单独出行”服务,非购票旅客可通过95572热线预约,满足多宠物家庭需求。

  这些改进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以重庆西站为例,旅客可线上预约G3469次列车托运宠物至贵阳北,抵达后1小时内凭身份证领取,全程“无接触”操作减少等待焦虑。

  挑战与隐忧:安全与责任的双重考验

  尽管服务升级值得肯定,但宠物托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不容忽视。

  1. 动物福利保障:运输过程中,宠物需在密闭箱内度过数小时,尽管有专人定时巡视(每2小时一次),但无法实时投喂或安抚。铁路部门明确禁止对宠物使用镇静剂,以防意外,这对宠物应激反应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2. 应急机制完善:2025年4月试点期间,曾有宠物因运输箱故障导致缺氧,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设备稳定性的隐患。目前,铁路部门已为每趟托运列车配备备用运输箱,并投保2000元基础保险,但高额医疗费用的覆盖仍需明确。

  3. 公众认知偏差:部分旅客误以为“宠物可随人进入客舱”,实则宠物需全程存放于高铁快运柜。铁路部门需加强宣传,避免因误解引发纠纷。

  未来展望:从“试点”到“常态”的路径

  高铁宠物托运的普及,是中国铁路服务多元化的重要一步。未来,需在以下方面持续优化:

  技术迭代:研发更轻便、透气的运输箱,集成实时定位与健康监测功能,让主人可通过APP查看宠物状态。 • 服务细分:针对短途旅行推出“日间托运”,减少宠物独处时间;为老年宠物提供“舒缓运输”方案。 • 行业协作:与宠物医院、训练机构合作,提供托运前健康评估与行为训练,降低运输风险。

  结语

  40座高铁站的宠物托运服务,是铁路部门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它不仅解决了“人宠分离”的痛点,更通过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重新定义了“带着宠物看世界”的可能性。然而,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数字的增长,而在于每一次运输中,宠物能否安全抵达,主人能否安心前行。唯有在安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项服务才能从“试点”走向“常态”,成为铁路现代化的温暖注脚。(赵宁)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点赞(1320)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