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一场变革正发生在能源供应商与高端制造企业之间。 “我供气,你付钱”的传统买卖模式,正在被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式合作所替代。
河南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门峡中裕燃气)与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门峡戴卡)的合作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家能源企业如何从“供应商”蜕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样本。
挑战:高端制造的能源适配难题
走进三门峡戴卡的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炽热的铝液在熔炉中翻腾,经过精密铸造,化身为一支支光洁的铝合金轮毂。这里是“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和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企业,年产600万只轮毂,是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然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背后,曾隐藏着深刻的“能源焦虑”。 “我们智能熔炼、精密铸造的工艺,对能源的要求极高。” 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乔文明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公司的用能变迁史,“最早我们用电,后来用煤气、重油、柴油,一步步都是为了节省成本。但这些能源在稳定性、清洁度和成本控制上,始终存在瓶颈。”
他进一步解释道,铝合金轮毂制造中,熔炼和热处理环节对温度的稳定性要求极为苛刻。天然气参数的细微偏差,如压力或热值的波动,都可能导致铝液成分不匀、铸造废品率上升。“更重要的是,作为主机厂的一级供应商,我们的生产是连续的,‘零停工’是底线。一旦能源中断,将直接导致客户生产线停摆,后果不堪设想。”
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早已不仅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更是供应链稳定性与综合成本的竞争。能源,作为工业的“血液”,其供应的质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制造企业的生命线。
破局:从“动态保供”到“工艺协同”
面对三门峡戴卡的“焦虑”,三门峡中裕燃气给出的答案,远远超出了传统燃气公司的服务范畴。
第一招:“订单-气源”双联动,破解“波动性”难题。
制造业生产有淡旺季,订单有缓急。但上游气源供应方有严格的制度要求
“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挑战,”三门峡中裕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芳坦言,“比如三门峡戴卡遇到检修或是紧急订单时,日用气量就会出现大幅度波动,作为供气方我们需要及时调减或增补气量。”
为此,三门峡中裕燃气构建了“主+备+应急调峰”的三级气源保障体系,并与三门峡戴卡建立了日、周、月度的对接机制,提前锁定“基础气量+弹性余量”。
2023年五一期间,三门峡戴卡计划利用放假进行大检修,三门峡中裕燃气已据此调减了上游气量指标。然而,一个紧急订单的到来,让三门峡戴卡决定提前三天恢复生产。
“当时正值假期,”王君芳回忆道,“我们立即启动应急调峰预案,动用自身LNG储罐储备,同时第一时间沟通上游气源供应方争取增量,并联系区域互联互通的灵宝中裕燃气进行气量调剂。通过多个渠道的协同,终于在24小时内满足了三门峡戴卡的增量需求,保障了他们的生产。”
第二招:“能源+工艺”精准协同,赋能产品质量。
三门峡中裕燃气的服务并未止步于“供得上”,更深入到了“供得准”。他们在三门峡戴卡的管网上加装了高精度压力、流量监测仪表,并加装智能远传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调度中心。
“一旦发现参数偏离预设工艺区间,在接到系统预警后,我们会立即协调调整,确保三门峡戴卡精密铸造环节的能源参数稳定。”三门峡中裕燃气技术负责人介绍。这种精准控制,直接作用于产品质量。“铝液的合格率得到了切实保障,产品一致性更高了。”乔文明证实。
第三招:专属服务与安全保障,构筑“信任”基石。
对于三门峡戴卡这样的核心客户,三门峡中裕燃气推行了一套“专属服务体系”:建立“一对一”微信服务群,配备对接经理、气量核算专员、安全工程师,实现24小时即时响应;实施“专员-经理-高管”三级沟通机制,定期上门拜访,深度对接需求。
在安全上,他们实行“日抄表、日巡查”,并为三门峡戴卡提供“全流程安全体检”和定制化安全培训,将安全管理从自家的管网延伸至客户的厂区内部,共同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成效:降本增效与战略升维
“最直接的效益是成本节约,”乔文明表示。这笔钱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和再投资的资本。
更深层次的,是双方关系的“战略升维”。合作不再局限于燃气管道之内,而是拓展至综合能源规划的蓝图之上。
“我们正在深化智能工厂建设,希望未来能将能源管理完全纳入工厂的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订单下达-能源需求自动计算-供气参数实时调整’的全流程无人化联动。”乔文明描绘了未来的智能化图景。
这与中裕能源的战略不谋而合。“我们将推进能源服务的数智化,计划与三门峡戴卡这样的工业客户实现系统级打通,做到生产与能源数据的实时互通与高效协同。”中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李报国表示。
未来:迈向综合能源与共生生态
面对“双碳”目标,合作被赋予了新的绿色内涵。中裕能源正在积极从“单一燃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我们不但要给用户供能,还要想办法给用户降能。”王君芳说,“我们论证过为三门峡戴卡的厂房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就地消纳;探索过生物质能供气;也正在关注储能、掺氢等前沿技术,目标是通过多能互补,帮助三门峡戴卡在‘降碳’的同时实现‘不减产’。”
李报国补充道,这种转型并非盲目追逐热点。“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我们在用能方案的推荐上也格外谨慎。我们的优势在于与客户长达二十多年建立的信任。基于这份信任,我们可以作为技术方案的整合者,为三门峡戴卡量身定制最经济、最可靠的低碳转型路径,无论是我们投资,还是采用节能效益分享等模式,核心是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
三门峡中裕燃气与三门峡戴卡的合作,清晰地标示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是一场由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的、深度协同的系统工程。能源企业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卖气者”,而是通过其稳定、精准、智慧的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成本控制和战略规划,成为其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赋能”,远比简单的“保供”意义深远。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