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选矿作业区这片充满机械轰鸣与矿物碰撞声的“战场”中,一场由小小电振引发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生产节奏,书写着效率提升的崭新篇章。

  曾经的“堵”与“累”:岗位的无奈与艰辛

  自从水厂铁矿建材产线投产后,粗精矿开始入选处理,选矿作业区的给矿环节就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岗位人员的正常操作常常因执行器堵塞问题被频繁打断。

  “哎,这矿石又堵住了。”在球磨岗位工作的郑明刚一边说着,一边艰难地举起长长的钢筋棍,用力向执行器的下料口捅去。

  矿石时而细如粉末,时而黏如胶泥,常常在执行器下矿过程中“卡壳”,堵住下料口。岗位人员只能手持钢筋棍,一次次艰难地捅矿。钢筋棍足有四五米长,可即便如此,面对顽固的堵塞,也常常显得无能为力。郑明刚累得直喘粗气,汗水顺着脸颊滴落下来,心里默默地想:“什么时候能不用这么费劲捅矿就好了。”

  郑明刚说,遇到捅不下来的矿,就要用锤子敲。他在抡锤敲打的时候,喜欢喊“八十!八十!”,仿佛在给自己鼓劲,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丝轻松。

  新入厂的大学生付责安也深有同感:“没加电振之前,基本上最累最忙的工作就是捅矿,占精力最大的也是捅矿。”

  运转乙班作业长宫玉臣回忆去年夏天的生产状况:“当时的矿偏湿,执行器整体不下矿,所有的磁选、胶泵岗位都被调到现场捅矿了,持续全天候作业,最严重的时候把下夜班的同事都叫过来。那时候累得肩膀酸疼,回家只想睡觉,连话都不想说。”

  创新的“光”与“亮”:手机震动带来创意

  为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业区多次征集职工意见建议,也总是有始无终,没个结果。

  在这样的困境中,一束创新的光芒照亮了这片“战场”。一次作业区开会研究这个问题时,突然,一阵手机的震动声打断了会议进程。

  作业区主任马永杰环顾四周,突然问道:“谁的手机响了?我们要感谢这个手机震动啊!”

  此言一出,大家面面相觑,一脸疑惑。

  马永杰解释:“其实,我们生产上现在也需要这么一个‘震动’,一个能让大家轻松起来的‘震动’。”

  根据在执行器上加装电振这个思路,大家开始研讨如何解决给矿堵塞的问题。

  “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再说。”当天晚上,利用停机时间执行器的改造工作就迅速展开了。

  为解决没有振动电机的问题,点检岗的徐鹏组织电工将7系列一磨加球机上的振动电机挪来进行试验;工艺点检岗的王建伟、机械点检岗的高富园围着7-2执行器反复研究安装部位;工序班班长陈大林带着李明杰、高明将执行器侧面的焊接铁板作为电振安装基础进行测试;电振安装到位后,电工杜志佳、韩剑迅速完成接线通电工作。

  一切准备就绪,当天夜晚11:00,正式开始启车运行生产。参与施工的领导、岗位人员都急切地站在皮带两侧等待着。突然对讲机里传来集控工急促的声音:“7-2执行器下矿慢出现堵塞问题!”

  马永杰立即下达指令“启动电振!”郑明刚迅速按下启动电钮,电振发出“嗡嗡嗡”的声响,原矿顺畅下落,当时就消除了堵塞。

  大家的欢呼声盖过了生产现场设备的轰鸣声。

  那一夜,曾经的“堵”与“累”一扫而空。创新之光,照亮了一线职工的内心。

  效益的“增”与“升”:变革带来的红利

  从第一台电振改造实验的成功开始,电振安装工作迅速展开,截至2025年2月底70台执行器全部改造安装完成。加装电振后,岗位工人只需轻轻按下电钮,就可避免执行器被堵塞。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岗位工人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守在皮带旁拿着铁棍敲打执行器,既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又提升了台时效率。

  传统的给矿环节一直存在诸多难题,粒度偏析严重,原矿偏析率超30%,矿石大小颗粒分布不均,给后续磨矿工艺带来困扰;堵料率高达28%,频繁中断生产流程,增加设备磨损和维修成本,浪费大量人力;人工依赖度高,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难以保证操作精准稳定。

  加装电振后有效破解了堵料问题,堵料率从28%降至2%,矿石通过效率提升45%,球磨台时效率不断刷新记录,吨矿能耗降低3%。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集约化生产,现场减员8人,年节约人力成本近200万元。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宫玉臣感慨:“现在我们不仅工作轻松了,台时效率也更加稳定,这些都要感谢创新!”

  坚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让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是首钢矿业公司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理念。一线职工将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场由手机震动引发的技术变革,不仅解决了现场的生产难题,更让岗位工人看到了创新的力量与希望。

  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创新之花正绚烂绽放。


审核:张杰 李祝义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83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