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的数智强企·2025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中心、中企报数字经济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湖产业创新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孙克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分享。


  以下为分享内容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国际竞合新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突破,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从科学家推动转为研发应用推动。2018年以来,以ChatGPT、Sora、DeepSeek等为代表的预训练大模型持续取得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向认知、从分析判断式向生成式、从专用向通用转变,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从技术演进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性创新的显著趋势。早期的人工智能应用多依赖图像识别或语音处理等单一算法模型,如今正朝着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融合的复合模型体系演进。例如,大语言模型与计算机视觉的融合催生了跨模态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医疗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工业质检效率。

  从产业生态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已形成“技术-平台-应用”协同发展的完整链条。技术层以芯片、算法、算力为核心,国产人工智能芯片性能的迭代突破显著提升了算力供给水平;平台层依托云计算和开源框架为开发者提供高效工具;应用层则深度渗透至制造、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这些变革标志着人工智能正从实验室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重路径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方面,AI4S(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研究)正在颠覆传统科研范式。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模拟分子相互作用优化聚氨酯材料配方,使其耐热性提升20%;在工业设计领域,拓扑优化算法可自动生成轻量化结构,在提升装备性能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人工智能深刻推动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质态跃升,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劳动要素方面,人工智能可大幅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对就业岗位和形态带来深刻改变;资本要素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机械设备、工业软件智能升级;技术要素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与其他行业技术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推动千行百业创新发展;数据要素方面,大模型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模式和关联,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洞察和分析,并可以根据特定行业数据进行定制化调整,打造适配细分场景的行业大模型。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彼此间协调更加紧密,不断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人工智能正加快赋能千行百业,不断探索智应用场景落地,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从大模型技术应用来看,农业大模型可以以“单点突破”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并在农业特定环节或领域聚焦场景精准发力。工业大模型以“链端渗透”提高工业数字化效能。我国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场景丰富、数据潜能巨大等优势,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强化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环节应用,同时面向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推进深度应用。服务业大模型以“全景赋能”覆盖多元化场景。服务业人机交互程度高、数字化积累深厚,场景共性较大,赋能成效显著。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呈现出“研发端创新引领,消费端体验升级”的双轮驱动格局,并逐步向全价值链延伸。在研发端,传统依赖工程师经验与试错的创新模式正被“数据+知识+人工智能”的新创新范式取代。在消费端,个性化服务与精准需求匹配提升用户体验并创造可持续的用户价值。同时,重点行业的纵深实践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潜力。也推动着行业迈向更高阶的智能化。

  尽管人工智能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工程化是人工智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瓶颈。行业知识壁垒、工具链不完善以及成本收益失衡制约技术落地。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开放的行业知识库、开发低代码平台,并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应用门槛。二是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行业适配性仍有待提升。重点行业的核心应用场景开放难、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不足等因素均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适配性。未来需加快构建模态多样、行业多元的数据集,推动大模型向多模态能力扩展,具备更丰富的垂直领域专业知识、更强的垂直领域赋能能力,真正成为通用目的技术。三是可靠性和安全性顾虑突显安全治理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深化,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幻觉率等风险凸显。企业需建立“安全左移”机制,将伦理审查、安全审查、风险审查嵌入技术开发生命周期,并积极与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合作,共同培育形成协同治理生态。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具备典型通用技术特征,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需在基础研究、产业生态与治理体系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审核:张杰 李祝义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794)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