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的数智强企·2025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中心、中企报数字经济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湖产业创新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人工智能营销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报》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孙道军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分享。
以下为分享内容: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变量演变为关键生产力要素。在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推动下,企业竞争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当AI深度融入企业运营,如何通过基础要素筑基、核心能力进化、组织模式变革,解锁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密码?让我们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新基础要素:“数据-AI-人才”黄金三角
当前,传统生产要素已难以支撑AI时代发展需求,必须构建新型社会经济底座。
一是数据强基。数据是参与竞争的基础要素,决定着发展的自由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数据基础建设正从两大维度加速推进。在多模态数据方面,从结构化数据到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AI数据,实现实时采集与动态标注技术突破。以物流行业为例,某企业通过应用AI图像识别实现包裹自动分拣,效率提升60%+。在安全保障方面,随着AI伦理与数据安全成为新基建标配,国家正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为数据安全流通与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智能系统。目前,社会经济的操作系统有所变化,万物智能,效率倍数呈指数级提升。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操作系统大概率会被淘汰。在此背景下,企业一方面需要构建“AI原生操作系统”,降低AI应用门槛。一方面需要构建动态分析响应系统,提升触点管理水平。
三是人才转型。AI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和机器如何分工、如何协作?答案正在逐渐清晰——从传统IT人才到“AI产品经理+AI伦理工程师”复合型AI团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到2025年,70%的新增企业价值将来自AI驱动的新质创造型人才。这一趋势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AI仍需要向人类学习,情感共鸣、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新型人才的关键竞争力。
核心能力升级:AI赋能三大关键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实现生产力的质变飞跃,而非简单量的叠加。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提出“AI增强型三力模型”的数字化能力迭代框架。即:
敏捷力:AI驱动实时反馈闭环(某车企通过AI仿真技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
数据力:从数据分析到数据创造(某银行应用因果推理AI模型,营销投资回报率提升50%)。
创新力:AI原生应用与跨界突破(如定制医疗方案及AI+新能源/生物科技)。
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企业在决策流程中,AI是否已进入“可信赖助手”而非“辅助工具”阶段?
组织模式创新:构建AI共生型生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组织形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组织进化呈现出三大鲜明方向:
一是构建AI驱动的决策型组织,推动从“经验决策”向“AI增强决策”转型。通过采用混合人机决策模型[如汽车企业的HoloActiveTouch(虚拟触屏)系统],实现人机协同决策。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建立AI决策的可解释性框架,有效规避“算法黑箱”风险。
二是柔性化组织架构。其中,分布式扁平架构采用“AI指挥中心+专业部落”模式,由AI承担核心职能自动化处理,员工则专注于创造性工作。自组织群体智能架构则采用“共识机制+自觉行为”模式,依靠成员基于认知的自主判断或规则的自觉贡献,传统基于制度的权力型组织可能面临挑战。
三是开放式创新生态。通过“AI协作平台”联动外部开发者、科研机构与用户,持续为组织注入创新活力,实现熵减。但需警惕的是,部分传统国企因AI应用仅停留在试点或接入阶段,未能深度重构业务流程,导致智能化投入产出比低于行业均值40%。
AI×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思考
数字化的未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未来运营过程中,建议企业聚焦小场景突破、实现数据资产货币化、培育AI容错文化。
当用AI重构“基础要素”,进化“核心能力”,革新“组织模式”时,我们提出一个理论框架供大家思考——新质生产力=AI创造的全要素生产率×(基础×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在数字化这道必答题面前,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当AI成为“第二大脑”,我们究竟是新质生产力的追赶者,还是定义者?
审核:张杰 李祝义
校对:米果 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