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中,中建六局海外部总经理王殿永围绕企业如何融入上合组织国家建设、项目进展、参会感受等话题,分享了中建六局的实践与思考。
战略定位精准发力,深度融入上合建设
谈及中建六局如何主动融入上合组织国家建设,王殿永表示,作为扎根天津的中央企业,融入过程既要找准战略定位,更要拿出务实行动。
在战略上,中建六局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天津区位规划及集团海外布局,凭借桥梁、轨道交通等技术专长,投身中亚、中东及东南亚区域的基础设施、新能源工程、保障房、市政设施等民生项目。他介绍,在属地运营中,企业通过“导师带徒”“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属地员工能力,增进中外员工情感联结;同时联动当地供应商,带动就业与产业发展。而在资源联动方面,借助天津港区位优势优化物资供应链,联合天津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技术团队,对外则在重点国别推动境外机构实体化,以及时响应市场与政策变化。“未来,中建六局将以‘上海精神’为指引,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助力区域发展。”王殿永强调。
标杆项目落地见效,彰显中国建造实力
中建六局在上合组织国家参与建设的多个项目已成为标志性工程,王殿永详细介绍了最新进展。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占地9.8公顷,配备1.2公里铁路专用装卸线,年吞吐量超70万吨,可满足800列中欧班列中转。“项目采用‘整体同步顶升法’,仅用88天就建成投用,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国际物流枢纽。”他特别提到,其中800吨抗极寒钢材一多半从天津直供,展现了津哈高效联动与中国建造实力。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全长22.4公里,中建六局承建18.34公里线路、14座车站及1座车辆段,串联起哈萨克斯坦总统府等核心地标。该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上个月首列无人驾驶列车完成吊装,预计年底试运行,届时线路两端通勤时间将减半。”
此外,科威特南艾哈迈德基础设施1563项目作为当地重点民生工程,涵盖道路、管网、电力通信等,将满足7600余户居民需求。目前工程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前完成雨污水管线及道路施工。王殿永表示,这些项目是中建六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证明,未来还将深化绿色建造、智慧交通等领域合作。
参会感受深刻,机遇与共识同频共振
参与此次活动,王殿永深切感受到上合组织国家对基建和城市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合作意愿。他认为,上合组织正从安全合作向安全、经济、人文协同发展升级,各国在互联互通、绿色发展等议题上的共识,与天津区位优势、中建六局海外战略同频共振,这让企业对“共商共建共享”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活动带来的新机遇也让他充满期待:一是基建互联互通深化,上合组织国家能源、交通刚需与中建六局技术积累互补,阿拉木图物流场站88天建成的案例印证了集团战略前瞻性;二是绿色转型催生全产业链机遇,中建六局期待在风光储、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投建营一体化合作;三是人文交流与产业协同开辟新空间,如迪拜数字产业园获LEED铂金认证,成为中阿绿色建筑标准互认典范。
王殿永表示,未来中建六局将以上合组织峰会为起点,依托天津发展定位,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民心“心联通”上持续发力,当好建设者与民生守护者。
直面合作挑战,以经验与创新破局
在与上合组织国家合作过程中,中建六局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王殿永介绍,针对本地化合规与文化融合难题,企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深入调研属地法规构建合规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合法推进;同时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促进中外员工相互理解,将人文关怀融入工程建设,使项目成为跨文化交流载体。
面对极端环境下的工程履约困境,中建六局凭借“技术+担当”攻坚克难。“针对严寒、荒漠等恶劣条件,我们组建专业技术团队研发适配方案,以创新技术突破施工瓶颈;领导干部带头冲锋,带领团队坚守‘敢打硬仗’的作风,在艰苦环境中兼顾质量与进度,践行‘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企业价值观。”王殿永说。
未来目标清晰,多维度深化合作
对于未来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王殿永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表示,中建六局将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以在建项目为突破口,强化海外履约管理,打造标杆工程,聚焦中亚“交通网”、中东“能源网”,计划在哈萨克斯坦、科威特等国打造3—5个标杆项目,提升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市场首位度,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水利枢纽等民生基建。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针对上合组织国家新能源、低碳基建需求,构建“传统基建+新能源”融合业态,提高新能源业务在海外业务占比,借助与中建丝路协同优势,通过“EPC+F”“BOT”等模式深化政企合作,为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三是深化属地化经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员工情感交流;依托项目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吸引青年参与建设创新,传承“上海精神”,为构建上合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审核:震乾
校对:米果 晓符